五、濃油赤醬的蘇菜(1 / 3)

“約以十旬肥曼可食。殺而去其毛,生鬻諸市,謂之‘水晶鴨’;舉叉火炙,皮紅不焦,謂之‘燒鴨’;塗醬於膚,煮而味透,謂之‘醬鴨’;而皆不及‘鹽水鴨’之為無上品也,淡而旨,肥而不濃;至冬則鹽漬,日久呼為‘板鴨’,遠方人喜購之,以為饋獻。”

清代《調鼎集》一書中,“鴨”一節共錄有八十多種菜肴,其中煨鴨塊、套鴨、煨三鴨、八寶鴨、鴨羹、紅燉鴨、熏鴨、醬燒鴨、糟板鴨、掛鹵鴨等幾十種,均為南京風味。南京製鴨的名品有桂花鹽水鴨、金陵叉烤鴨、美人肝(鴨肝)等。

蘇錫風味以蘇州、無錫為中心。蘇錫菜原先注重濃油赤醬、甜出鹹收,後來口味也趨向鮮鹹清淡。蘇錫菜的代表名品有鬆鼠桂魚、蓴菜汆塘魚片、清燴鱸魚片等。晉人張翰的“蓴鱸之思”,說的就是這裏的蓴羹、鱸魚和菰菜。

徐海風味是指徐州至連雲港一帶的地方風味菜肴,因連雲港古名“海州”,這一風味被稱為“徐海”。徐海菜以鮮鹹為主,五味兼蓄,風格淳樸,別具一格。霸王別姬、沛公狗肉、彭城魚丸、羊肉藏魚、紅燒沙光魚等名菜為其代表。

蘇菜中有一道名品叫“鬆鼠桂魚”,是將桂魚烹製成鬆鼠的形狀,並在上桌時澆上滾熱的鹵汁,此菜隨即發出如鬆鼠般“吱吱”的叫聲,色香皆備,味形俱佳。

這道菜的來曆有一個傳說,相傳一次乾隆皇帝下揚州,在一家名叫“鬆鶴樓”的飯莊,提出要食用神台上鮮活的鯉魚。因神台擺放之物為敬神所用不可食之,而皇命又不可違背,廚師隻得再想辦法,他看鯉魚的頭酷似鬆鼠,聯想到自家名號中的“鬆”字。於是,廚師便將鯉魚烹製成鬆鼠形狀,以避殺魚之罪,同時將菜肴調製得酸甜可口、外酥裏嫩,菜品呈上後深得乾隆喜愛,從此“鬆鼠魚”便流傳開來。

以下介紹幾種精典的蘇菜菜譜及製作方法:

 無錫排骨

相傳,有一天,無錫城裏來了一位身穿道袍,手持破扇的乞丐。他走進一家熟肉鋪,向店主討錢,店主對他說:“要錢沒有,就給你塊肉吃吧。”於是便提起一塊熟豬肉遞給這位討飯人。原來他就是傳說中的活佛濟公。濟公接肉就吃,吃完了又向店主要,就這樣吃了要,要了吃,終於惹得店主不高興起來。他說:“肉都給你吃光了,我明天還賣什麼呀?”濟公接過話題爽朗地回答道:“賣骨頭唄!”說罷,就從破蒲扇上拉下幾根蒲筋,裹起幾根啃剩下的肉骨頭,交給店主,並對他說:“用這幾根蒲筋和肉骨頭一同烹煮,我吃掉的肉就會加倍奉還給你的。”店主聞言,上下打量了眼前的這個乞丐,覺得他不像開玩笑,但仍是將信將疑。次日清晨,起來燒肉時,店主抱著不妨一試的心理,將濟公交給他的蒲筋和骨頭放入鍋裏煮燒。誰知很快便從鍋裏散發出一股撲鼻的肉汁香味,他打開鍋蓋一看,見滿滿一鍋帶有精肉的骨頭在冒著誘人的香氣。取出一嚐,肉質酥爛,鮮香濃鬱。

“約以十旬肥曼可食。殺而去其毛,生鬻諸市,謂之‘水晶鴨’;舉叉火炙,皮紅不焦,謂之‘燒鴨’;塗醬於膚,煮而味透,謂之‘醬鴨’;而皆不及‘鹽水鴨’之為無上品也,淡而旨,肥而不濃;至冬則鹽漬,日久呼為‘板鴨’,遠方人喜購之,以為饋獻。”

清代《調鼎集》一書中,“鴨”一節共錄有八十多種菜肴,其中煨鴨塊、套鴨、煨三鴨、八寶鴨、鴨羹、紅燉鴨、熏鴨、醬燒鴨、糟板鴨、掛鹵鴨等幾十種,均為南京風味。南京製鴨的名品有桂花鹽水鴨、金陵叉烤鴨、美人肝(鴨肝)等。

蘇錫風味以蘇州、無錫為中心。蘇錫菜原先注重濃油赤醬、甜出鹹收,後來口味也趨向鮮鹹清淡。蘇錫菜的代表名品有鬆鼠桂魚、蓴菜汆塘魚片、清燴鱸魚片等。晉人張翰的“蓴鱸之思”,說的就是這裏的蓴羹、鱸魚和菰菜。

徐海風味是指徐州至連雲港一帶的地方風味菜肴,因連雲港古名“海州”,這一風味被稱為“徐海”。徐海菜以鮮鹹為主,五味兼蓄,風格淳樸,別具一格。霸王別姬、沛公狗肉、彭城魚丸、羊肉藏魚、紅燒沙光魚等名菜為其代表。

蘇菜中有一道名品叫“鬆鼠桂魚”,是將桂魚烹製成鬆鼠的形狀,並在上桌時澆上滾熱的鹵汁,此菜隨即發出如鬆鼠般“吱吱”的叫聲,色香皆備,味形俱佳。

這道菜的來曆有一個傳說,相傳一次乾隆皇帝下揚州,在一家名叫“鬆鶴樓”的飯莊,提出要食用神台上鮮活的鯉魚。因神台擺放之物為敬神所用不可食之,而皇命又不可違背,廚師隻得再想辦法,他看鯉魚的頭酷似鬆鼠,聯想到自家名號中的“鬆”字。於是,廚師便將鯉魚烹製成鬆鼠形狀,以避殺魚之罪,同時將菜肴調製得酸甜可口、外酥裏嫩,菜品呈上後深得乾隆喜愛,從此“鬆鼠魚”便流傳開來。

以下介紹幾種精典的蘇菜菜譜及製作方法:

 無錫排骨

相傳,有一天,無錫城裏來了一位身穿道袍,手持破扇的乞丐。他走進一家熟肉鋪,向店主討錢,店主對他說:“要錢沒有,就給你塊肉吃吧。”於是便提起一塊熟豬肉遞給這位討飯人。原來他就是傳說中的活佛濟公。濟公接肉就吃,吃完了又向店主要,就這樣吃了要,要了吃,終於惹得店主不高興起來。他說:“肉都給你吃光了,我明天還賣什麼呀?”濟公接過話題爽朗地回答道:“賣骨頭唄!”說罷,就從破蒲扇上拉下幾根蒲筋,裹起幾根啃剩下的肉骨頭,交給店主,並對他說:“用這幾根蒲筋和肉骨頭一同烹煮,我吃掉的肉就會加倍奉還給你的。”店主聞言,上下打量了眼前的這個乞丐,覺得他不像開玩笑,但仍是將信將疑。次日清晨,起來燒肉時,店主抱著不妨一試的心理,將濟公交給他的蒲筋和骨頭放入鍋裏煮燒。誰知很快便從鍋裏散發出一股撲鼻的肉汁香味,他打開鍋蓋一看,見滿滿一鍋帶有精肉的骨頭在冒著誘人的香氣。取出一嚐,肉質酥爛,鮮香濃鬱。

鄰居們聞訊也前來圍觀,並紛紛品嚐,無不覺得異常鮮美 。從此以後,這家肉鋪就開始經營起肉骨頭生意,賺了不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