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指導孩子正確認識情緒(1 / 1)

人都是有情緒的,歡樂的時候想開懷大笑,悲傷的時候想大聲哭泣,憤怒的時候想大發雷霆。情緒是人的正常反應,但是情緒也會影響人的正常生活,無論是高興或者悲傷都會影響人的理智。因此,父母應該指導孩子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

麗麗是個初一的女孩,各方麵的素質也都很優越,還擔任他們班的班長職務。麗麗的同學都很佩服她無論何時都泰然自若的神情,不管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她都不受情緒的困擾。麗麗說:“我擔任班長時也遇到過許多麻煩,但是我的原則是不在情緒不穩定的情況下處理問題,無論是高興還是氣憤。”

父母應該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情緒是生活的調味劑,但是處理問題時不能運用情緒來處理,而是要靠理智。父母應該指導孩子理智、客觀地處理問題,不要受個人情緒的幹擾。

在生氣的狀態下做出的決定很少是正確的,更不可能是完美的。氣憤是一種激烈的情緒反應,它會幹擾人的理智,使人做出錯誤的決定,而且這時候做出的決定還很可能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甚至危害社會。

父母可以教給孩子一些克製憤怒的方法,例如與同學發生爭執時不再發言;遇到令人非常生氣的事情時先在心裏數數拖延時間,如果依然很生氣,那麼就告訴孩子去散步或者慢跑,慢慢地平複自己的情緒。

生活中,抱怨也是經常出現在孩子身上的消極情緒。

抱怨不會使事情發生任何良好的變化,隻會讓自己的心情變得更加糟糕。抱怨是一種壞習慣,一旦形成很難改變。父母不能允許孩子有這一種行為,而要努力培養他們積極麵對現實的心態。

楊靜看上去是一個非常文靜的小姑娘,而實際上,脾氣很火暴,稍遇不順心的就抱怨、發牢騷。媽媽決定改掉她這個毛病。於是她與女兒約定:如果楊靜一個星期不抱怨,不發脾氣,那麼周末就帶她去看電影。在媽媽的鼓勵和引導下,楊靜慢慢地改掉了抱怨的毛病。

現在她對自己遇到的任何事情都保持理智、平靜的態度,讓媽媽非常欣慰。

當孩子遇到困難或者不開心的事情時,父母應該鼓勵孩子認真地麵對現實,積極地想想解決的辦法,而不是蹲在角落裏抱怨。對於孩子的抱怨行為,父母應該積極引導,並設置相應的獎勵和懲罰措施來弱化孩子抱怨的行為。

孩子不懂得控製自己的情緒、遇到事情隻知道抱怨他人都是情商不足的重要表現,父母應該正確地引導孩子糾正這些行為,提高他們的情商,培養能夠真正適應社會的、具有高情商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