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處理,家長可以適當地進行引導,提出參考意見,但是不要代替孩子作出決定。
第二,讓孩子有承受挫敗的思想準備,可以適當多鼓勵、多表揚,但也不能讓孩子過於驕傲自滿。
第三,讓孩子學會觀察周圍的人和事物,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久而久之,孩子對外界的判斷能力就會加強了,家長此時要做的就是為孩子提供自己的耳朵,好好傾聽一下孩子的話。
第四,孩子要有總結和感悟的能力,對於新環境的融入,會遇到新問題,要善於總結經驗,增強感悟能力。
第五,家長要創造條件,讓孩子在活動中學會與人交往。因為孩子的生存經驗、與人交往的能力都是在活動中形成的。
在學校孩子的生活是群體的,而在家裏,我們的獨生子女都是孤寂的,這樣長期下去孩子就會形成內向、孤僻、固執的性格,作為家長要蹲下來與孩子平等交往,做孩子的真心朋友。家長應該每天利用接孩子回家的時間跟孩子交流,了解孩子在學校有哪些高興的事情,與老師、同學有沒有矛盾,指導孩子解決內心的矛盾,平等地與同學交往,學會關心他人,開心快樂地過好每一天。除此之外,家長還應努力創造條件,營造環境,讓孩子們在活動中學會交往。如:時常邀請與孩子要好的同學或朋友一起外出;家裏開個聚會,舉行繪畫競賽、家庭聚餐等活動。讓孩子在活動中快樂地學習新知識,開闊眼界,並學會與人交往。這樣,孩子就會變得活潑、熱情、富於愛心、懂得合作。
關於這一點,有許多真實的例子:
可欣三歲時,媽媽每次帶她到兒童樂園去玩,都要求她交一個好朋友,有意識地鍛煉她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協作能力。第一次她膽小,媽媽鼓勵她,讓她勇敢地和陌生的小朋友說話,發生矛盾時,叫可欣主動謙讓。現在看來這種主動謙讓的意識,使她在學校裏獲得了好人緣,老師、同學們都很喜歡她。
可欣小的時候,媽媽讓她上全托幼兒園,盡量遠離長輩的“溺愛”,學會自己的事自己做。有了三年全托幼兒園的基礎,在她上小學住校時,可欣的適應能力明顯比別的小朋友強,她在學校情緒穩定,很少哭,雖然想家,但是很有自控能力,短短兩三個月就適應了住校的生活,在學校裏每天都很快樂。媽媽對她也很放心。她宿舍裏的生活用品都收拾得井井有條,而她的一些同學始終不能適應住校的生活,經常哭鬧,往家打電話,有時連課都不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習。
孩子適應環境能力的培養,伴隨著她的一生,不是喊喊口號就能提高的,也不是學一門愛好、參加幾次集訓就可以掌握的。靠的是一點一滴的積累,包括家庭成員間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長的教育方式;孩子的性格、習慣等。這需要家長下一番功夫,做個有心人,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