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是孝子嗎
萬章問曰:“舜往於田,號泣於旻天。何為其號泣也?”
孟子曰:“怨慕也。”
萬章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然則舜怨乎?”
曰:“長息問於公明高曰:‘舜往於田,則吾既得聞命矣;號泣於旻天、於父母,則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爾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為子職而已矣,父母之不我愛,於我何哉?”
萬章問孟子:老師,你說舜是大孝子,舜的父親、母親、弟弟都對他不好,逼他到偏僻荒野的地方去開墾。他當然很痛苦,在那裏“號泣於旻天”,一邊流著眼淚,一邊悲痛地喊:我的天呀!一個人哭有三種狀況,有聲無淚為“號”,有淚無聲為“泣”,有聲有淚為“哭”。那麼你說他大孝,奉父母之命去開墾,“何為其號泣也”,為什麼他又要流淚大叫呢?孟子說:“怨慕也。”這是他的一種怨慕。當然有怨,他因離開兄弟父母而痛苦,所以怨慕。
這種怨慕的哭,等於從前的新娘子出嫁,本來是喜事,不該哭的,臨到上花轎卻哭了。因為頓然離開父母和生活了十多二十年的溫暖家庭,嫁到別人家去,生活習慣都陌生,因此哭了。舜的怨慕與這個情形相似。
萬章又問了:一個真的孝子,如果父母喜歡自己,就高興,父母對自己的慈愛,是永遠忘不了的;假如父母討厭自己,要你去勞苦,也不應該有怨恨的心理。老天既然安排他們是自己的父母,就沒有什麼話說,隻有順著父母的心意去做,才是做子女應有的立場和態度。現在舜被趕出門來去墾荒,他卻在那裏流淚喊天,他是在埋怨。老師曾說他是那麼好的聖人,他這樣埋怨,總不應該吧!
孟子於是就提出曾子的弟子公明高和他的弟子長息之間的一件事,作為對萬章的答複。
孟子說:以前長息對老師公明高,和你萬章現在一樣,提過這個問題。那時長息向公明高說:舜被父母趕出去墾田,這件事曆史相傳都是如此。可是舜墾田的時候,在那裏怨天尤人,埋怨父母,而大家又說他是孝子,我就不懂這是什麼道理了。當時公明高告訴長息說,你還年輕,對於這種道理,不是你可了解的。
孟子說了這段話,繼續解釋說:一個真正的孝子,在心理上,隻有接受、聽命。父子之間,沒有什麼道理可以討論的,因為討論起道理來,那就很麻煩了。所以公明高隻能說到這裏為止。實際上,舜當時的心情是想父母命他去開墾種田,他就盡力去開墾種田;身體是父母生的,生命是由父母那裏來的,父母即使要將自己的生命拿去,也隻有順他們的心意做,這是沒有辦法的。至於父母愛不愛我,對我這個孩子所要求的是對或錯,這是父母的事情,和我這個為人子女的毫不相幹。做兒女的,隻有盡對父母的責任,守兒女的本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