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也會受騙(1 / 1)

君子也會受騙

在《孟子》本文中,萬章的辯論還沒有完。本來,舜被設計陷害的故事,記述父母弟弟竟然壞到那種程度,原隻是傳說,並無史跡可考,就如那位書生詩中所說“完廩捐階未可知”,而孟子卻對此深信不疑,似乎太泥古而不化了。現在萬章又說:老師!你說的象喜舜亦喜,而他明知弟弟剛下手謀害他,所以舜的喜應是假的,他是不是一個偽君子?

孟子說:不!舜不是偽君子。像以前的鄭國名相子產,有人送一條活魚給他,他吩咐下麵管理池沼的官吏,把魚放到池裏去養。這個部下拿回這條活魚,交給廚房殺死煮好吃了,然後回來報告子產說:這條魚,我把它放到池裏去的時候,它還不大習慣,在水裏兜圈子;稍後它習慣了,就遊走了。子產說:遊走也好,到它喜歡的地方,活得更舒服一些。可是這個池沼小吏出來對人說:大家都說我們的宰相智慧第一,我隻這樣隨便騙他,他就相信了,還歡喜地說:“得其所哉!”魚如願了,如願了。

孟子說,從子產的這件事情看來,就可以知道,大有道的人,不是不懂,但以道理來欺騙他,他有時是上了道理的當,“君子可欺以其方”這句話,就是這樣的意思,後來也成了中國的俗語名言。這句話,大家要特別注意,讀後會有很多感慨。一個人,匆匆忙忙做了幾十年人,也觀察了幾十年世事,人生與曆史,的確是“君子可欺以其方”,但可欺騙的,也不過是“君子”而已,大聖人是不可“欺以其方”的。所以上麵的領導講道德、講學問,下麵的人可以用道德、學問去欺騙他;上頭喜歡什麼,下麵就可以用什麼去欺騙,這就發生了大問題。一個人寧可做一個被欺騙的君子,也不願做使用欺騙手段的小人。可是,在處理國家、社會、天下的事,處理別人事的時候,是不能受人欺騙的,否則誤人誤己。引用佛門的俗語來說,就是“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

孟子又說,對於君子,如果不以正當的道理,就騙不到他。當時象到舜的家中,是說因為想念哥哥而去的,所以舜高興而相信他。他這種高興,是真誠的,不是虛偽的。

孟子替舜做的這一種辯護,如果作為律師來說,已經相當高明了,但是,如果原告仍然不服,再向最高法院申辯,那麼孟子的這段辯詞,還是有瑕疵的,是不夠圓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