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哲學對人性的知見(1 / 1)

希臘哲學對人性的知見

提起西方文化,科學在現代的地位,具有決定性左右一切學術的權威。但到目前為止,無論科學如何的發達,所有代表西方文化的歐美文明,仍然還沒有跳出宗教和哲學的範圍,尤其是希臘哲學和“新舊約”的教義。

講到希臘哲學,當然不能不追溯蘇格拉底(Socrates)的思想。蘇氏的生平,正如中國的聖人孔子所說一樣——“述而不作”。要想研究他的思想學說,必須要從他的高足弟子柏拉圖(Plato)的《對話錄》中尋找他的線索。蘇氏雖未明確講述人性本來的善惡問題,但在《對話錄》中可看出他早期論述的部分思想,似亦主張“人性本善”,如“普羅太哥拉斯”(Protagoras)篇中的記錄,蘇氏認為“道德與智慧初無差別,而邪惡係由無知而來”, “正義、節製、勇敢等……無有不同於知識者。”這應當是西方思想史上首次出現的“知德合一”的見解。其次《對話錄》“曼諾”(Meno)篇中,主要說明“知識由於記憶而來”。由此可見蘇氏認為人性本自具有善的真知灼見,本來的真知應該為善,人之所以為惡者,由於沒有知識,致使判斷錯誤。這也便是西方哲學重視知識即道德之善行的主要源流。

至於柏拉圖的思想,對於人性的理論,雖有理、情、欲三分的論說,而且認為理性即為人性,它是靈魂中不朽不變的體質,情與欲,則可朽可壞(見《對話錄》“菲多”〔Phaedo〕篇及“國家” 〔State〕篇)。由此可見柏氏仍然繼承其師蘇格拉底的學說,認為人之理性本來是善的。

到了亞裏士多德(Aristotle)手裏,擴充其師柏拉圖的人性靈魂的三分說:“植物靈魂”司營養,“動物靈魂”司情欲,“人類靈魂”司理性。道德,即為協調這三者,使它逐次達於至善之目的。如何在行為上確實使三者達到理想的境界,則有賴於知德與行德——實踐之德的結合。總之,以理性控馭情、欲,為德行的究竟。而理之馭情,又須賴經驗與事實上的抉擇,以及習慣的養成。亞氏雖不明白涉及人性本來的善惡問題,但他認為凡物之善,其目的在求實現的特性。人之善,不僅在於動植物的二種靈魂,尤其重要的,在於理性特質的實現。由引可知亞氏,亦認為“人性本善”,其至善者,乃由於習慣而來。這便是亞氏的思想,著重於經驗論的色彩,使善惡兩種極端尖銳地對立,為之緩和而成為有中性化的作用。所以有人批評,認為他所謂經驗事實的抉擇,還不及後世西方倫理學中“自由意誌”的最高境界,這又屬於另一問題,不必節外生枝去討論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