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說不清的症結(1 / 1)

界說不清的症結

其實,說了半天中國哲學史上人性善惡觀爭辯的要旨,其中最大的關鍵,就是界說不清,大家隻從建立行為道德的要點上爭論人性本善本惡的定見,並沒有先把行為道德的問題,暫且擱置一邊,先行嚴格探尋所謂人性的本身,它究竟是什麼?而且更重要的界說關鍵在於:大家所說的人性,是先天——形而上——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性(它是否存在?又是這一問題中的問題)?或者是指有了生命以後的人性?應當先下一個研究討論的範圍,才好對此問題有進一層探討的線索。總之,上自孟夫子開始,下至明、清以還的理學大儒,他們所討論人性善惡之說,都是以有了生命之後的人性行為作基準,而由此推測到先天——形而上的人性本體論,界說混淆不清,弄得一頭霧水,因此論說紛紜,便成為眾盲摸象,各執一端的流弊了。如果以有了生命以後的人性來說善惡,孟子、告子、荀子、揚雄,乃至王陽明諸家的說法,都有理由,可以成立。但可惜的是,這都是與遺傳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等有關的問題,至於和真正哲學的本體論,則了無牽涉。以之而言行為心理學則可;如果就以此而論形而上學,還大有一段距離,實在需要細加審思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