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欲非惡(1 / 1)

有人認為欲非惡

有關人欲的問題,我的同鄉黃美煌先生,曾經寫了一篇《欲非惡》的文章,又不恥下問地當麵和我討論。現在說句道歉的老實話,我真是既忙且懶,曾經托人要找這篇文章,但他始終未替我找來,所以一直沒有拜讀這篇大文,當時更無辭以對。現在講到人性和人欲的問題,同時又扯到希臘哲學柏拉圖理、情、欲三分的說法,不得不臨時轉向,先把中國儒家學說有關情和欲的觀念,稍加解說。

我們都是中國人,中國人引用中國文化,本來便是自己的家產,也用不著分家得太清楚。但如正式引用到學術上去,總要留心一點才是。我們常會聽人說孔子說的“食、色,性也”這句話。其實,錯了,這句話,是告子所說,而在《孟子》書上記述出來的,孔子並沒有說過這句話。隻在《禮記》的《禮運》篇中,孔子曾經說過:“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可惡的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孔子與告子的話,語句雖有不同,但同樣的,都是承認飲食與男女的色欲,都是人欲或人心的大端。而且要特別注意的是:告子在這句話裏所謂的“性”,並非代表他自己所說人性猶杞柳、猶湍水的本性,實在是代表原始人欲本能的屬性。不信,可去仔細研讀原文便知。那麼,孔子、孟子、告子,他們認為人之大欲,究竟是不是惡的呢?這可實在不易隨便論斷。在上文引用孔子的學說,夫子已經說過:“人藏其心,實在不可能從外表去測度它,因為美惡皆在人心之中,不能夠從外表的態度上看得出來,如果想要一貫的探求它的究竟,除了禮的作用,哪裏能夠呢!”同時,在《禮運》篇中,孔子又把人之大欲,歸到人的“七情”之內,所謂七情,便是“喜、怒、哀、樂、愛、惡、欲”。因此便產生後世的儒家,有了性和情的理念。自漢儒董仲舒以次,姑且不一一列舉,最為明顯的,到了唐代李翱著《複性書》時,便確切地提出“性”、“情”的說法。至於欲的觀念,約略而不重要。而“欲”,是否就是罪,且待下文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