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欲與天理說
此外,更有趣的是子思所著的《中庸》裏,除了隻提到“喜、怒、哀、樂”以外,從來沒有提出他祖父孔子的“七情”,也沒有提到他老師孟子所謂的人情。故無怪考據學家們,對於這幾本書的著作,懷疑到有問題了。考據的事,不是我們要講的範圍,暫且不管。因有孔子、孟子、告子提出的“人性”與“性”和“情”、“欲”等觀念,到了宋儒的理學家手裏,因襲了佛學的觀念,采用《中庸》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主旨,於是強調去人欲,存天理。“人欲淨盡,天理流行”的說法,便普遍傳習,成為宋儒儒學的中心思想。其實,以此而言道德的修養,則為不二法門;如以此而言形而上道的人性本體論,則當再加商榷。但這些思想學說,卻與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何其不謀而合,多麼相近。同時,我更懷疑康德(Kant)的學說,某些地方,有受宋儒思想影響的可能,所以我曾經建議一位專攻康德之學的學者,留意這個問題(本文有關學說,不詳引原文,希望青年同學們,能夠由此拋磚引玉,啟發慧思,肯去研讀原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