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功夫的不動心(2 / 2)

孟子說:孟施舍培養勇氣的功夫則有所不同。外表看起來,他似乎是一個文弱書生,好像對方用指頭一點,就會使他倒下去似的。可是真的打起來,他也非常認真,非常謹慎,先估計對方的力量,然後再考慮自己用什麼方法,在什麼時候進擊對方的要害。等到考慮周密,在心理上認為有絕對戰勝的把握時,這才和對方交手。這是先顧慮到對手比自己強大的一種作戰態度,並不是說我是天下無敵的,一定能夠打勝。雖然他隨時懼敵,但卻具備了不懼怕強敵的勇氣。憑了這份勇氣,再運用智慧堅定自己的信心,以弱敵強,打敗比自己更強大的敵人。

所以武功雖是小道,但是武勇的修養卻很不簡單。表麵上看,孟施舍的膽子小得很,不輕易和人家動手,實際上他的氣魄已經修養到心理上不怕任何人。他的智慧已戰勝敵人,而態度上還是絕對的謹慎,這是孟施舍和北宮黝兩種不同的養勇典型。

說到“不膚撓,不目逃”,我們可以了解,孟子之所以舉這兩個人的養勇,來答複公孫醜所問,是從外在不動心的修養方法做個說明;也就是告訴公孫醜,對於外在的不動心,起碼要修養到所謂“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的程度。這樣的修養,的確很難做到。

大家都知道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我們讀了《孟子》這一段關於養勇的道理,再讀《史記·刺客列傳》時,對於荊軻的傳記,不必讀完全篇,就可以根據孟子所說養勇的兩個典型原理,而斷定荊軻刺秦王一定不會成功。這也是司馬遷寫《史記》的文學技巧高明之處,他牢牢地把握了荊軻這個人的人格特性,可以說把荊軻的靈魂和骨髓都寫出來了。

荊軻這個人,好讀書,愛擊劍,文武全才,他的劍術造詣很高。他曾經到趙國榆次去拜訪趙國的劍術名家蓋聶,要和蓋聶比劍。他大喝一聲,拔出劍來,可是蓋聶站在原地,紋風不動,“怒而目之”,以非常威嚴的眼神看住荊軻。這種眼神,就是一種“不膚撓,不目逃”的神氣,荊軻被他眼神所懾,便收劍入鞘,回頭就走。有人問這是怎麼回事,蓋聶說,他的神沒有養到家,被我的眼神懾服了。然後荊軻又到邯鄲去會有名的豪客魯句踐,兩個人一起賭博,因此爭路道,魯句踐光火,大聲凶狠地訐責他,荊軻又一聲不響地走了。魯句踐的氣勢,同樣的,把荊軻逼走了。由此可見荊軻的養氣煉神的功夫都不夠上乘水平,所以他刺秦始皇會失敗,更何況秦始皇的武功也很高。談到練武,勇氣固然重要,但修心養性的涵養功夫,可以說比武功更為重要。

我們再回來看孟子對孟施舍的介紹。這位孟大俠的勇,有四個要點,我們必須注意。第一,自己對自己要有信心,如果自己失去信心,那就不用說了。第二,要準確地衡量對方的能力。第三,抓住對方的弱點。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行動時要小心謹慎,絕不輕視對方。具備這四個條件,才算得上“勇”。不論個人的武功成就也好,兩軍對壘作戰也好,乃至平常麵臨艱危困難,如何去克服,如何善處艱危,都需要有這樣的勇氣。雖然未必一定有百戰百勝的把握,但失敗的機會總不會太多了。

“孟施舍似曾子,北宮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賢。然而,孟施舍守約 也。

“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嚐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氣,又不如曾子之守約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