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大義今釋(1)(1 / 3)

《楞嚴經》reference_book_ids\":[731541707862468510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南懷瑾 述著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2)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 譯(3)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 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4) 筆受

如是我聞(5)。一時佛(6)在室羅筏(音伐)城(7)。祇(音其)桓精舍(8)。與大比丘眾(9)。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10)。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淨毗尼(11)。弘範三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12)。摩訶目犍(音肩)連。摩訶拘(音癡)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波尼沙陀等。而為上首。複有無量辟支無學(13)。並其初心。同來佛所。屬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薩谘決心疑。欽奉慈嚴將求密義。即時如來敷座宴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眾。得未曾有。迦陵仙音(14)。遍十方界。恒沙菩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為上首。時波斯匿王(15)。為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音亦)。自迎如來。廣設珍饈無上妙味。兼複親延諸大菩薩。城中複有長者居士同時飯(音反)僧。佇(音柱,待也)佛來應(音硬)。佛敕(音飭,令也)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唯有阿難(16)。先受別請。遠遊未還。不遑(音皇,暇也)僧次。既無上座。及阿闍(讀蛇)黎(17)。途中獨歸。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遊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後檀越(18)。以為齋主。無問淨穢。刹利(19)尊姓。及旃(音占)陀羅(20)。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同嗬,責斥也)須菩提。及大迦葉(讀攝)。為阿羅漢。心不均平。欽仰如來。開闡(音產)無遮。度諸疑謗。經彼城隍(隍城外池也)。徐步郭門。嚴整威儀。肅恭齋法。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曆媱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21)。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22)。攝入媱席。媱躬撫摩。將毀戒體。如來知彼媱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於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音加夫,盤足坐也)坐。宣說神咒。敕文殊師利將咒往護。惡咒消滅。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23)。妙奢摩他(24)。三摩。禪那。最初方便。於時複有恒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俱願樂聞。退坐默然。承受聖旨。

爾時世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及諸大眾。有三摩提(25)。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諦(音帝,詳審也)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當初發心。於我法中。見何勝相。頓舍世間深重恩愛。阿難白佛。我見如來三十二相(26)。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欲氣麤(同粗)濁。腥臊(讀星,騷臭氣也)交遘。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從佛剃落。

有一天,釋迦牟尼佛(27)到舍衛國(28)波斯匿王(29)的宮廷裏去,為追悼王父的忌辰而應邀赴齋。佛的從弟阿難(30)早年從佛出家,那天恰恰外出未歸,不能參加。回來的時候,就在城裏乞食,湊巧經過娼戶門口,被摩登伽(31)女看見,愛上了他,就用魔咒迷住阿難,要想加以淫汙。正當情形嚴重的關頭,佛在王宮裏已有警覺,立刻率領弟子們回到精舍,波斯匿王也隨佛同來。佛就教授文殊(32)大士一個咒語,去援救阿難脫離困厄。阿難見到文殊,神智恢複清醒,與摩登伽女一同來到佛前,無限慚愧,涕淚交流,祈求佛的教誨。

佛問阿難:“你以前為什麼舍去了世間的恩愛,跟我出家學佛?”阿難答:“我看到佛的身體,莊嚴美妙而有光輝,相信這種現象,不是平常人所能做到,所以就出家,跟您學法。”

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33)。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詶(同酬,答也)我所問。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舍生死。

佛說:“世間的人,向來都不認識自己,更不知道自己不生不滅的常住的真心,本來是清淨光明的。平常都被這種意識思惟的心理狀態——妄想所支配,認為這種妄想作用,就是自己的真心。所以發生種種錯誤,在生死海中輪轉不休。我現在要問你,希望你直心答複我的問題。你要求證得正知正覺的無上菩提,入門隻有一個直徑,這個直徑,就是直心。你須要知道,一切正覺者成佛的基本行為,就是心口如一,絕不自欺。你因為看見了我外貌色相的美妙,就出家學佛,你用什麼來看?又是哪個在愛好呢?”阿難答:“能看見的是我的眼,能愛好的是我的心。”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使汝流轉。心目為咎(音久,過失也)。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佛說:“你說由看見而發生愛好,是眼與心的作用。如果你不知道眼與心在哪裏,就無法免除塵勞(34)顛倒的錯誤根本,不能消滅心理的煩惱。譬如一個國王,要用兵剿匪,倘使不知道匪在什麼地方,如何去剿滅他們呢?你說,使你發生愛好的,使你在煩惱痛苦中流浪的,都是眼睛與心所指使。我現在問你,這能看的眼,與能愛好的心,究竟在哪裏?”

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35)。同將識心居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麵。我今觀此浮根四塵(36)。祇(音支,但也)在我麵。如是識心。實居身內。

阿難答:“世間上一切有靈性的生物與人,他們能夠看見的眼,都在麵上。他們能夠識別的心,都在身內。”(阿難第一次所答的觀念,認為心在身內。)

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祇(音其)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今祇陀林實在堂外。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眾。如是外望。方矚(音燭,遠視也)林園。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音酉,窗也)開豁(音壑,空朗也)。故我在堂得遠瞻見。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亦有眾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阿難答言。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阿難。汝亦如是。汝之心靈一切明了。若汝現前所明了心實在身內。爾時先合了知內身。頗有眾生。先見身中。後觀外物。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發長。筋轉脈搖。誠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內知。雲何知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

認為心在身內的辨別

佛問:“你現在坐在精舍(37)的講堂裏麵,看外麵的林園,在什麼地方?”阿難答:“這個精舍的講堂,在這個園地裏麵,園林在講堂的外麵。”佛問:“你在講堂裏麵,先看到什麼?”阿難答:“我在堂內,先看到您,依次再看到大眾。這樣再向堂外看去,就可以看到園林。”佛問:“你看到外麵的園林,憑什麼可以看見?”阿難答:“這講堂的門窗洞開,所以身在堂內,可以看見堂外遠處的園林。”佛問:“依你所說,你的身體在講堂內,窗戶洞開,方能見到遠處的園林。是否會有人在堂內,根本不能看到堂內的我和大眾,而隻能看見堂外的園林呢?”阿難答:“在堂內不能看見講堂以內的人和景物,而隻能看見外麵的園林,絕無此理。”佛問:“誠然如你所說,你的心,對於當前一切事物,都是明明了了。如果這個明明了了的心,確實存在於身體裏麵,就應該先能看到自己身體的內部。猶如一個人住在室內,應該先能看到室內的東西一樣。試問,世界上有誰能夠先看到了身體內部的東西,而後再見到外麵的景物呢?你說心在身體內部,在內部應該先看見身內的心肝脾胃等機能的活動,以及指爪頭發在內部生長的情形,筋脈動搖的狀態。縱然不可以看見,至少亦應當明明了了。事實上,有誰能夠自己看得見身體內部的狀況呢?在身體以內,既然找不出能知能見的心是什麼樣子,何以能夠知道心由內部發出身外的作用呢?所以你說,心在身體內部是錯誤的。”(分析一般觀念,認為心在身內是錯誤的。)

阿難稽(音啟)首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燈光然於室中。是燈必能先照室內。從其室門。後及庭際。一切眾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義必明。將無所惑。同佛了義得無妄耶。

阿難問:“聽了佛的分析,我認為我和人們能知能見的心,是在身外。譬如一盞燈光,燃亮在室內,這個燈光,應該首先照到室內的一切,然後透過門窗再照到室外的庭院。世間的人,事實上不能自己看見身體內部,隻能夠看見身外的一切景物。猶如燈光本來就在室外,所以不能照見室內。”(阿難第二次所答的觀念,認為心在身外。)

佛告阿難。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摶(音團)食(38)。歸祇陀林。我已宿齋(39)。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阿難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雲何一人能令眾飽。佛告阿難。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幹。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羅綿(40)手。汝眼見時。心分別不。阿難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難。若相知者。雲何在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認為心在身外的辨別

佛問:“剛才我們大家餓了,就去吃飯。試問,可否在餓時推派一個代表去吃,這個代表的人吃飽了飯,我們大家就可以不餓了呢?”阿難答:“每個人的身體各自獨立,各自存在,若要一個人代表大眾吃飯,而使人人能飽,絕無此理。”佛說:“你說這個明明了了,能知能覺的心,存在身外,那麼身與心就應該各不相幹。心所知的,身體不一定能感覺得到。如果感覺在身上,心就不能知道。我現在你身外一舉手,你眼睛看見了,心內就有分別的知覺嗎?”阿難答:“當然有知覺。”佛說:“既然身外一有舉動,你心內在就有知覺的反應,何以認為心在身外呢?所以你說,心在身外是錯誤的。”(分析一般觀念,認為心在身外是錯誤的。)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處。佛言。處今何在。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如我思忖(寸上聲,細思也)。潛伏根裏(41)。猶如有人。取琉璃椀(同碗)。合其兩眼。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彼根隨見。隨即分別。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為在根故。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潛根內故。

阿難說:“依照這樣辨別,在身內既見不到心,而在外麵的舉動,內心就有反應,確見身心事實上不能分離,所以心在身外,也是錯誤。我再思惟,心是潛伏在生理神經的根裏。以眼睛舉例來說,就如一個人戴上玻璃眼鏡,雖然眼睛戴上東西,但並不障礙眼睛,眼的視線與外界接觸,心就跟著起分別作用。人們不能自見身體的內部,因為心的作用在眼神經的根裏,舉眼能看外麵而無障礙,就是眼神經根裏的心向外發生的作用。”(阿難第三次所答的觀念,認為心在生理神經的根裏,並舉眼神經視覺作用來說明。)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琉璃。彼人當以琉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琉璃籠眼。實見琉璃。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琉璃合者。當見山河。何不見眼。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隨。若不能見。雲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琉璃合。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裏。如琉璃合。無有是處。

認為心在生理神經根裏的辨別

佛問:“依你所說,認為心潛伏在生理神經的根裏,並且舉玻璃罩眼來說明。凡是戴上眼鏡的人,固然可以看見外麵的景物,同時也能看見自己眼睛上的玻璃啦?”阿難答:“戴上玻璃眼鏡的人,固然可以看見外麵的景物,同時也可以看見自己眼睛上的眼鏡。”佛說:“你說心潛伏在生理神經的根裏,當一個人舉眼看見外麵景物的時候,何以不能夠同時看見自己的眼睛呢?假若能夠同時看見自己的眼睛,那麼你所看見的眼睛,也等於外界的景象,就不能說是眼睛跟著心起分別的作用。如果心能向外麵看外界的景象,卻不能夠同時看見自己的眼睛,那你所說的能知能見明明了了的心,潛伏在眼神經的根裏,與眼睛戴上玻璃眼鏡的譬喻相比擬,根本是錯誤的。”(分析一般觀念,認為心的作用,潛伏在生理神經根裏,是錯誤的。)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眾生身。腑藏在中。竅穴(42)居外。有藏則暗。有竅則明。今我對佛。開眼見明。名為見外。閉眼見暗。名為見內。是義雲何。

阿難說:“再依我的思惟,人們的身體,腑髒在身體的內部。眼睛和耳朵等有竅穴的器官,在身體的外表。凡是腑髒所在的,自然暗昧。有竅穴洞開的,自然透明。例如我現在對佛,張開眼睛,就看到光明,所以名為見外。閉上眼睛,就隻見到黑暗,所以名為見內。以此例來說明,或者比較明了。”(阿難第四次所答的觀念,不是針對心在何處去辨別,隻根據見明見暗來說明心在內在外的現象。)

佛告阿難。汝當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為與眼對。為不對眼。若與眼對。暗在眼前。雲何成內。若成內者。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腑(43)。若不對者。雲何成見。若離外見。內對所成。合眼見暗。名為身中。開眼見明。何不見麵。若不見麵。內對不成。見麵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何成在內。若在虛空。自非汝體。即應如來。今見汝麵。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覺。必汝執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即汝一身。應成兩佛。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

認為心在見明見暗的作用上之辨別

佛對於這個問題,分舉在外在內八點事實來辨別解釋。佛對阿難說:“第一,當你閉上眼睛,看見黑暗的現象,這個黑暗的現象,是不是與眼睛所看見的境界對立。如果黑暗現象,對立在眼睛前麵,當然不能認為在眼睛以內。那麼,所說暗昧境界,名為在內,事實與理論,不能成立。第二,如果看見黑暗現象,名為見內,那麼處在完全黑暗的室內,室內的黑暗,都是你的內部了,能說這種黑暗現象,就是你的腑髒嗎?第三,假若說,目前黑暗的現象,不與眼睛對立,須知不相對立的境界,眼睛根本就看不見。唯有離開互相對立的外境,隻剩下絕對在裏麵的現象,才可以說是內在的境界。那你所說在內的實際理論,才可以成立。第四,閉上眼睛,認為就是看見身體的內部,那麼,開眼看見外界的光明,這個心的作用,是由內到外,何以不能先看見自己的麵目呢?第五,假如由內到外,根本看不到自己的麵目,你所認為內外界限對立的理論根據就不成立。假使心由內到外,可以見到自己的麵目,這個明明了了,能知能覺的心,以及可以看見物象的眼,就懸掛在虛空之間,怎樣可以名為在內呢?第六,如在虛空之間,自然不是你心的本能。那麼,我現在坐在你的對麵,可以看見你,是否我這個人也算是你自己的心與身呢?第七,我坐在你的麵前,你的眼睛已經看到就知道了,你的心已經由你的眼到達我身上,同時你的身體仍然存在著有你自己的知覺。那麼這個知覺作用,與你看見外界的知覺作用,是否同是你的心呢?第八,如果你堅執地說,身體與眼睛,各有獨立的知覺,那麼你便是有兩個知覺了。那你的一身,應該有兩個心性的體才是對的。綜合上述理由,你說閉上眼睛,看見暗昧的景象,就叫做見內,根本是錯誤的。”(分析一般觀念,認為心存在於開眼見明,閉眼見暗的作用是錯誤的。)

阿難言。我嚐聞佛開示四眾(44)。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三處。

阿難說:“我聽佛說‘心生種種法(45)生,法生種種心生(46)’,我現在再加思惟推測,這個思惟的作用,就是我心的體性。當這個心的思惟體性,與外麵境界事物相連合,就是心之所在,並不一定在內,在外,或者在中間三處。”(阿難第五次所答的觀念,認為思惟的作用,就是心的體性。)

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是心無體。則無所合。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47)合。是義不然。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音至,觸也)其體。汝所知心。為複內出。為從外入。若複內出。還見身中。若從外來。先合見麵。阿難言。見是其眼。心知非眼。為見非義。佛言。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若見物者。雲何名死。阿難。又汝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為複一體。為有多體。今在汝身。為複遍體。為不遍體。若一體者。則汝以手挃一支時。四支應覺。若鹹覺者。挃應無在。若挃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若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為汝。若遍體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當汝觸頭。亦觸其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今汝不然。是故應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