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能思維的是心之辨別
佛說:“依你所說‘心生種種法生,法生種種心生’,思惟的意識作用,與現象界相合,就是心。那麼,這個心根本就沒有自己的體性,既然沒有自體,就沒有可以相合的。設使沒有自體的東西可以相合,等於抽象與假設相合,隻有名,並無事實,那還有什麼道理呢!如果認為心是沒有自體的,你用手扭痛自己身體某一部分,試問,你這個能夠知覺疼痛的心,是你身體內部發出,還是由外界進來的呢?假若認為是從身內發出,同你第一次所講的心在身內的觀念一樣,應該先能看見身內的一切。如果認為是從外界進來,同你第二次所講的心在身外的觀念一樣,應該先能看見自己的麵目。”阿難說:“這個所謂能看見的是眼睛,能知能覺的是心,並不是眼睛。若說必能先看見自己的麵目,是不對的。”佛說:“假若認為眼睛是能見的,現在你在室內,試問這個室內所開的門窗,也能夠看見東西嗎?而且一般剛死的人,眼睛還在,他們的眼睛也應該看得見東西。倘使眼睛還能看見東西,就不是死人了。再說,你這個能知能覺,明明了了的心,必有一個自體。試問,它的自體是一個體呢?還是有很多個體呢?心在你的身上,是遍滿的呢?還是部分的呢?假若認為隻是一個體,那你用手扭痛某一部分,四肢應該同時感覺疼痛。如果扭痛在一部分,而四肢都感覺得疼痛,那麼,開始被扭的那一部分的疼痛,就不局部存在了。如果扭痛的部分,必然有它固定的位置,那你認為全身隻有一個心性之體,在經驗上和理論上,都不能成立。倘若認為有很多的心性之體,那又成為一個有很多個心性的人了。而且究竟哪一部分的心性之體,才是你自己真實的心呢?同樣的,如果認為身內存在的心性之體,是遍滿全身的,那同上麵所分析的一樣,不必再說。假若認為身內的能知能覺的心性,並不遍滿全身,那你碰頭,同時也碰到足,既然頭已經感覺疼痛,足就不會再感覺到疼痛。事實上,並不如此,全身碰痛,全身都有感覺。綜合上述理由,你所說的,認為心性無體,因外界現象的反應,心就相合發生作用,根本是錯誤的。”(分析一般觀念,認為心性思惟作用,並無自體。都因外界刺激,相合反應而生是錯誤的。)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48)時。世尊亦言。心不在內。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內無所見。外不相知。內無知故。在內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義。今相知故。複內無見。當在中間。(《指掌疏》身心相知下,有不相離故。)
阿難說:“我常聽佛與文殊大士等講自性的實相,您說:‘心不在內,亦不在外。’我現在再加思惟研究,在內尋不到這個能知能覺的心,身外又沒有一個精神知覺的東西。既然身內尋覓不到能知的心,所以不能認為心就存在身內。事實上身心又有互相知覺的關係,所以也不能認為心在身外。因為身心互相關係,才能互相感覺得到。但是向身內尋覓,又找不到心的形象。這樣看來,它應該存在中間。”(阿難第六次所答的觀念,認為心存在於身體中間。)
佛言。汝言中間。中必不迷。非無所在。今汝推中。中何為在。為複在處。為當在身。若在身者。在邊非中。在中同內。若在處者。為有所表(49)。為無所表。無表同無。表則無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為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表體既混。心應雜亂。阿難言。我所說中。非此二種。如世尊言。眼色為緣。生於眼識。眼有分別。色塵無知。識生其中。則為心在。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之中。此之心體。為複兼二。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體雜亂。物非體知。成敵兩立。雲何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無體性。中何為相。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
認為心在中間之辨別
佛說:“你講的中間,中間是獨立性的,當然不能迷昧,而且一定有它固定的所在。你現在推測指定的中,這個中在什麼所在?你認為在某一處,或某一點,還是就在身上?假若在身體上,無論在內部或表層,就都是相對待的一邊,不能認為某一邊就是中間,倘若認為在身體的當中,等於你的第一觀念所講的在身體內部。如果認為在某一處,或某一點,那麼,這個處或點,是實際的有一所在,還是假設的無法表示?倘若它隻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那你所講的中,等於沒有,而且是假設的,不能絕對地固定。從理論的觀點上來講,一個人假定以某一處作為標記,稱它為中,那麼,從其他不同的角度來看,就沒有絕對的標準了。譬如以東方為基點,這個表示標記就在它的西麵,以南方為基點,這個表示標記就在它的北麵。如此標示的準則,因方向而不同,觀點跟著也混亂了。表示中間的觀點既然混亂,這個心也就會跟著雜亂無章。”阿難說:“我所講的中,不是您所說的這兩種。我的意思如您過去所講,自身有肉體的眼神經等能看的因,就產生自己可以看見外界景象的緣,所以就形成眼睛能夠看見東西的識別作用。眼睛自有分別,外界的物理現狀是沒有知覺的物體。因此知道這種識別的能力作用,發生在外界現象與眼睛接觸的中間。這種作用現象,便是心的存在處,也就是心性的作用。”佛說:“你說心在肉體物質的眼睛與外界現象發生反應的中間,那你認為這個心性之體,是兼帶具備物質心識兩種作用,還是不兼帶兩種作用呢?假若是兼帶的,外界物質與心識就雜亂了。因為物質本身是沒有知覺的,心識才具有知覺的功能。心物是兩相對立的,如何能說心是在其中間呢?既然不能兼帶具備這兩種作用,肉體的物質是無知的,自然沒有知覺,更談不到有一知覺體性的存在,那你所說的中間是個什麼狀況?所以說心在中間,是絕對的錯誤。”(分析一般觀念,認為心在物質與知覺,身體與外界現象的中間,是錯誤的。)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法輪。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則我無著。名為心不。
阿難說:“我從前常聽佛說,這個能知能覺能分別的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間’,一切都無所在,也不著於一切,這個作用,就叫做心。那麼,我現在心裏根本無著,這種現象,就是心嗎?”(阿難第七次所答的觀念,認為一切無著就是心。)
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汝不著者。為在為無。無則同於龜毛兔角(50)。雲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無。無相則無。非無則相。相有則在。雲何無著。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認為無著即是心之辨別
佛說:“你說能知覺能分別的心,無著於一切,現在必須先了解一切的含義。凡是水裏遊的,陸上爬的,空中飛的,這些種種世間生物,以及呈現在虛空中的物象,綜合起來,叫做一切。心並不在這一切上,又無著個什麼呢?其次,再說你所說的無著,究竟有一個無著的境界存在呢?還是沒有無著的境界存在呢?如果沒有無著境界的存在,根本就是沒有。等於說,烏龜身上的毛,兔子頭上的角,沒有就沒有,還有什麼可以說無著!如果有一個無著境界的存在,那就不能認為沒有,必定會有一種境界與現象。有了境界與現象,事實就有存在,怎麼可以說是無著呢!所以你說一切無著,就名為能知能覺的心,是錯誤的。”(分析一般觀念,認為一切無著就是心,是錯誤的。)(以上是有名的七處征心之論辨。)
爾時阿難。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來最小之弟。蒙佛慈愛。雖今出家。猶恃憐。所以多聞。未得無漏。不能折伏娑毗羅咒。為彼所轉。溺於媱舍。當由不知真際所詣(音易,至也)。惟願世尊。大慈哀湣。開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諸闡提(51)。隳(音揮,毀也)彌戾車(52)。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及諸大眾。傾渴翹佇(音喬住,仰望也)。欽聞示誨。
爾時世尊。從其麵門。放種種光。其光晃(煌上聲)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種震動(53)。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54)。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55)。及成外道(56)。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57)。終不能得。
雲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58)。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59)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60)。能生諸緣(61)。緣所遺者(62)。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心,究竟在哪裏?這個問題,阿難反複地提出七點見解,經過佛的分析論辯,都被佛所否定。覺得平生所學,盡是虛妄,就非常惶惑,請求佛的指示,要求說明心性自體本來寂靜的真理。
佛說:“一切含有知覺靈性的眾生,自無始時期以來(時間無始無終,故名無始),種種錯誤顛倒,都受自然的業力所支配,猶如連串的果實,從一個根本發生,愈長愈多。甚至一般學習佛法追求真理的人,雖然努力修行,亦往往走入歧途,不能得成無上菩提(自性正知正覺)。都因為不知道兩種基本原理,就胡亂修習佛法,‘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無論經過多久的時間,無論如何努力用功,終於不能得到至高無上的真實成就。”
佛又說:“所謂兩種原理:第一,自無始以來,作生死根本的,一切含有靈性眾生的心理作用,憑借生理的本能活動,名為攀緣心。(普通心理現狀,都在感想、聯想、幻想、感覺、幻覺、錯覺、思惟與部分知覺的圈子裏打轉,總名叫做妄想,或妄心。猶如鉤鎖連環,互相聯帶發生關係,由此到彼,心裏必須緣著一事一物或一理,有攀取不舍的現象,所以叫做攀緣心。)第二,這種妄心狀況,隻是心理生理所產生的現象,不是心性自體功能的本來。自無始以來,心性功能的自體,是超越感覺知覺的範圍的,元本清淨正覺,光明寂然,為了界說分別於妄心,名為真心自性。(這個所謂真,隻是在名詞上為了有別於妄心而假設的。在人與一切含靈眾生的本位上所產生的各種心理狀況的妄想,與生理本能的活動,都是這自性功能所生的動態作用。)你現在的意識精神,原來自然具有自性靈明,能夠產生心理生理各種因緣的作用。但是心理生理各種因緣現象的產生,推究其原因,各有其自己的所以然。如能將身心、物理、精神互相關係所產生的各種因緣,各自歸返其所以生起攀緣的本位,這個本來清淨正覺、光明寂然的自性,自會超然獨立,外遺所有而得解脫。一切含靈的眾生,都具有這個心性自體功能而發生種種作用。雖然終日應用,但是隻能認識這個自性功能所產生的作用,而不能認識心性光明寂然的自體,所以才在生死之流當中旋轉不已。”
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63)。願出生死。今複問汝。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64)。語阿難言。汝今見不(否)。阿難言見。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眾。同將眼見。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阿難言。如來現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65)。我將為心。佛言。咄(音惰,嗬叱也)。阿難。此非汝心。阿難矍(厥聲,驚也)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遍曆恒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雲何如來說此非心。我實驚怖。兼此大眾。無不疑惑。惟垂大悲。開示未悟。
佛告阿難:“你現在想要了解心性寂然大定的正途,超越生死之流,必須先有正確的見解和認識。”佛於是舉手成拳,再問阿難:“你現在看得見嗎?”阿難答:“看見了。”佛問:“你看見什麼?”阿難答:“我的眼睛看見您的拳,心裏知道這是拳。”佛說:“能看見的是誰呢?”阿難答:“我同大眾,用眼睛看見的。”佛又問:“我的拳,當前照耀你的眼與心,你的眼睛既然可以看見,什麼是你的心呢?”阿難答:“您追問心在哪裏,我現在便推測尋求。這個能夠推測尋求的,大概就是我的心了。”佛說:“咄!這個不是你的真心。”阿難聽了,很驚詫地發問:“這個不是我的心,該是什麼呢?”佛說:“這種作用,都是外界刺激的反應,產生變幻不實的意識思想,遮障惑亂你心性的自體。自無始以來,直到現在,一般人都認為這意識思想就是真心,猶如認賊為子,喪失本元常寂的心性自體,迷惑流浪在生死的漩渦裏。”
阿難說:“我是佛的寵弟,因心愛吾佛,所以出家專心學法。不但如此,對於其他善知識,我都恭敬受教,發大勇猛,凡一切求善求真的行為,不怕困難,都懇切地去實行。種種作為,事實上,都是運用這個心,才能做到。即使要反對真理,永退善根,也是這個心的運用。現在佛說這個不是心,那我等於無心,豈不等於無知的木石一樣?離開這種知覺,還會有什麼呢?何以佛說這個不是心?這樣,不但是我,乃至在會的一般大眾,恐怕都有同樣的疑惑。希望佛發慈悲,再加開示我們一般未悟真心的人。”
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欲令心入無生法忍(66)。於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呂平聲)結。詰(音棄,責問也)其根元。鹹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若汝執恡(同吝)。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吹上聲)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即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67)。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內守幽閑是心理現狀
這時,佛欲使阿難及一般大眾,使心境進入“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佛法的專門名詞,也就是上麵所說的心性寂然正定的實際境象。現行的心理現狀,不再起妄想作用,住於寂然不動。生理活動,亦因之進入極靜的狀態,住於心性寂然的自體實相,是見性入道的基本要點。因為這種妄想不生的實相,有動心忍性,切斷身心習慣活動的現象,所以叫作法忍),便用慈愛的手摩阿難頭頂說:“我常說,一切現象所生,都是心性自體功能所顯現。一切世界的物質微塵,都因為從心性的本體功能而形成。世界上一切所有,一草一木,一點一滴,如果要研究它的根源,都有它自己的特性。即使是虛空,也有它的名稱和現象。這個清淨靈妙、光明聖潔的真心,為精神、物質、心理、生理的一切中心體性,哪裏沒有自體的呢?假若你堅執這個意識分別、感覺觀看所了知的性能,認為就是真心,那麼,這個心就應該離開現象界所有的色、香、味、感觸等等事實作業,另外有一個完全獨立的體性。例如你現在,聽我說話,因為聽到聲音,你才產生了意識的分別。如果沒有聲音,能聽的心性何在呢?即使你現在能夠滅掉一切觀看、聽聞、感覺、知覺的作用,‘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其實,心內什麼都沒有,隻守著一個幽幽閑閑、空空洞洞的境界,不過是意識分別現象暫時潛伏的影像,而不是心的真實自性之體。但是,我不是說這種現象,絕對不是你的真心所具有的一種作用。你可以從這種心理的現象上,仔細地去研究揣摩。假若離開精神物質,心理生理的現象以外,另有一個超然獨立能夠分別的自性,那才是你的真心自性。如果這個能夠分別的性能,離開外界現象與經驗,就沒有自體,那就可以明白這些現象,都是外界與意識經驗潛伏的影像。意識經驗和外界現象,時時刻刻都在變動,不能永遠長存。當意識變動了,現象消滅了,這個心不是等於零嗎?那麼,你的自性本體,等於絕對斷滅無有,還有什麼可以修行證明得到‘無生法忍’呢?(換言之,假若守著一個幽閑空洞的境界,便認為是心性自體,若不守這個幽閑空洞,這種境界,也就立刻變去。這很明顯地證明這樣靜止的境界,這是一種意識的現象而已,並不是真心自性的本體。)世間一切修行佛法的學人,即使現前可以成功九次第定(九次第定,又名四禪八定。是佛法與外道等修行用功共通的境界。初禪,‘心一境性’,就是製心一處,心念專一的境象。二禪,‘定生喜樂’。三禪,‘離喜得樂’。四禪,‘舍念清淨’。並有四種定的境界,如:空無邊處定,色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再加滅盡定,統名九次第定),卻不能得到圓滿無漏的阿羅漢果(所謂漏,就是煩惱的異名。無漏或漏盡,即是煩惱已盡。阿羅漢,是小乘修行人所達到的最高境界,斷盡一切煩惱,完全沒有了無明、欲和煩惱的滲漏,足為人天師表的果位),都是因為執著這個生死妄想的妄心,把它當作了真心自性的本體。所以你雖然博聞強記,知識廣博,記憶和聽到的佛法也很多,仍然不能得到聖果,也由於這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