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殊師利菩薩(2 / 3)

悟了道的師父生病還哎喲哎喲地叫,這像什麼話?他的道悟到哪裏去了?天王道悟一聽不再叫了,說:“哦!不對呀?我痛得叫哎喲哎喲哩,有個不痛的,你們知道不知道?”這幾個徒弟都說不知道。

師父說:“我傳給你們要不要?”

“當然要,求之不得。”

“好!喔喲!這個是不痛的!”然後,兩腿一盤,走了。

各位參參看!哎喲哎喲叫的是痛的,喔喲喔喲叫的是不痛的,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文殊菩薩問了菩薩如何發清淨心,遠離諸病的問題後,還問了另一個副題,如何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我們現在還沒有到末世,到了末世末法時代,連佛像、經典都沒有,隻剩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我們現在是像法時代,還有佛像、經典流傳,還算是好的時代。到了末法時代,那就很慘了,人類互相殘殺,連草木都可殺人。文殊菩薩的慈悲心顧慮很周到,請求釋迦牟尼佛,設法使未來末法時代有善根求大乘菩薩道的眾生,不墮入邪見中。此所謂邪見,是指不正,歪了,偏了,凡是偏離了佛法的正知正見,都屬邪見;也可以說,凡是學佛修道離開了此清淨心,都是邪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複始。”

這是印度禮儀對師道佛法的尊重。文殊菩薩說完了這些話之後,五體投地,行大禮,如同中國傳統禮節的頓首稽顙。頓首,把頭叩在地上;稽顙,額頭碰到地。

講到頓首稽顙,在此順便提一提中國的喪禮。像我現在年紀大了,看報紙所關心的不是紅字的喜事,而是黑字的訃文,看看哪位朋友又走了。看這些訃文,經常笑話百出,死在醫院裏,也稱壽終正寢。正寢是指家裏的主臥室,我們以前都是把家裏最好最大最主要的房子給父母住。子女無論官做得多大,地位多高,也不敢睡正寢。壽終正寢是說死在家裏的主臥室裏。

人死之後,等屍體完全冷卻,再移到大廳,經過小殮大殮,讓大家看清楚是清清白白死的,不是被謀害死的,然後下葬。不像現在人死不到五分鍾,立刻送到殯儀館,往池子一丟,泡在冰水裏。然後跑到別人家裏,坐在大廳,嚎啕大哭,這些都不合中國古禮。報喪是不準進人家家門的,隻能站在門外,對方出來,不論大人小孩,孝子都要跪下。所以訃文裏“頓首稽顙”是向大家跪下磕頭的意思。現代的中國人已經沒有中國文化了。

如是三請,終而複始。同樣的話重複講三次,表示慎重。如同國家的法律條文,在立法院裏要三讀才能通過。這是印度古禮,表示對老師對真理的尊重。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谘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此時釋迦牟尼佛告訴文殊菩薩說:好的!好的!善男子(尊稱也),你們能夠為諸菩薩,詢問如何成佛的基本修行法門,以及為末世一切求大乘道的眾生,得到正確的認識,使得正法保持在世間,使眾生不墮入邪見之中。你現在仔細地聽,我為你說。

“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文殊師利菩薩聽到了釋迦牟尼佛答應說法之後,心裏很歡喜,退回到自己的座位,其他大眾也靜靜地洗耳恭聽。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善男子”,等於說諸位同學、各位女士、各位先生。由此可見,釋迦牟尼佛很客氣很謙虛,慈愛而謙和,有如《論語》中孔子的學生形容孔子,“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看起來好像很威嚴,跟他一接近,就覺得他和藹慈祥。

“無上法王”,成了佛才有資格稱無上法王。佛是至高無上的萬法之王,超乎一切群眾之上,超乎一切國土之上,他是人類精神的皈依。釋迦牟尼佛亦稱為空王,如同中國稱孔子為素王,素是純淨的意思。西藏密宗有位大寶法王,是密宗花教的八思巴,年十五歲即六通具足,當忽必烈征服西藏時,拜他為師,奉為大元帝國國師,並封為大寶法王。後來代代相傳,襲稱此號,但是也隻敢稱為大寶法王,不敢稱無上法王,隻有佛才有資格稱無上法王。

陀羅尼是梵語,總持,總綱的意思,它是八萬四千法門的根本總法。密宗稱一切咒語為陀羅尼,陀羅尼還含有能持能遮的意思,能持是使善法不退,能遮是使惡法不生。

成了佛的無上法王,有個大總持的法門叫作“圓覺”,圓代表圓滿,沒有缺陷,沒有滲漏,圓也包括了一切時間,包括了一切空間,無時不在,無所不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成佛,隨時隨地可以圓滿覺性,隨時隨地可以悟道。

此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清淨在中國文化講來,就是齋戒沐浴,洗頭洗澡,把身體從頭到腳洗得幹幹淨淨,然後心裏不敢胡思亂想,不敢隨意動念,這叫持齋。持齋乃指齋心,內心清清淨淨。持齋不是吃素,一般把吃素叫作持齋,這是不對的。不吃蔥、蒜、韭、芥末、興渠等五葷叫吃素,後來人搞錯了,便將錯就錯。

流出一切真如,什麼是真如?真如乃道體也,真心之體,禪宗所謂明心見性,就是要見到此真如道體。淨土宗的三經一論——《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大乘起信論》,其中馬鳴菩薩著的《大乘起信論》所講的,便是真如門與妄想門。煩惱妄想是一切眾生造業的根本,煩惱妄想清淨了,證得真如,即便成佛。真如翻譯得極妙極佳,真如,如真,好像真的。

菩提是覺悟的意思,前麵已經解釋過了,不再重複。《金剛經》的重點,在強調如何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如何悟道成佛。西藏密宗宗喀巴大師寫了一本《菩提道次第廣論》,敘述成佛的次第方法。

釋迦牟尼佛臨走前,講了一部《涅槃經》,涅槃就是如來自性的別名。涅槃也是寂滅的意思,寂滅不是什麼都沒有了,而是本來清淨,本來寂靜。涅槃不是死亡,而是永遠存在。所以,釋迦牟尼佛臨走前說“常”“樂”“我”“淨”,把以往所說的“無常”“苦”“空”“無我”全都推翻了,不要以為他真的走了,沒有,佛無所從來,亦無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