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所說這一段真是大法,也是無上的密法,隻要你好好依靠文殊菩薩的帶領,能以智慧進入就到了。下麵我們再引申說明。
善男子,等於說你們諸位仔細聽著,一切眾生種種幻化,沒有哪一樣不是假的。現在你們所看到的我是真的嗎?是假的。不相信,那麼你眼睛直瞪著我看,多看一會兒,我的臉就不是這個臉了。愈注意看,你就愈可以看出假的來,一切非真。各位注視著這個佛像看,眼睛不要動,你看!佛像不像佛像了,夢幻出來了,旁邊周遭一切也夢幻,眼睜開著,看而不看,如此便進入夢幻境界了,就這麼簡單。
平常我們所看到的東西不是都很實在嗎?不,那是眾生沒有定力,被自己的眼睛所騙了。現在讓你注意看,就是五遍行的作意,你注意看,那些東西原來是假的,種種皆幻。像眼前的茶杯、桌子這些都是假的,它本身遲早都會毀壞,都會變去了的。連我們的身體也是假的,當初爸爸媽媽生我們的時候,一入胎就抓個假東西,生出來以後,越看自己越漂亮。世界上誰最漂亮?每個人自己看自己最漂亮,鏡子照了又照,百看不厭,看到年老,還是喜歡,哈!都被幻化所騙。
那麼,一切眾生種種幻化,我們所看到的都是幻化,那又如何修行呢?別急,佛說這個幻化的本身皆生如來圓覺妙心,在此夢幻境界中即是自心自性圓覺妙心,一切幻化都是自心本體功能變化出來的。這裏我再說個幻網法門,現在不用眼睛,改用耳朵。請各位把眼睛閉起來,我現在講話的聲音各位都聽到了吧!這個聲音是幻化的,沒有了,“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你不須用心聽,自然就聽到了。一切如夢如幻,但是,你那能聽的空性沒有壞,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眾生幻心,還依幻滅”,此幻化之心從哪裏來?到哪裏去?你要是去追他,你不是傻瓜嗎?知道他是幻,來也是幻,去也是幻,《金剛經》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一切都是幻起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你們所聽到的聲音是幻化,能聽的是幻,所聽的也是幻,幻來幻去,幻化滅了,你那能聽的覺心沒有動過,本來如如不動,不須你去造就一個,不須你去打坐才有,本來不動,本來如是。請記住佛說:“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此修行,就可成就了。
注意!普賢菩薩是講修行的,如何去修呢?不要以為修行就是找個茅棚,找個清靜的地方,或者說我要閉關。閉關是享受,閉關從某一方麵來講是世界上最大的偷懶,住在裏麵,什麼事情都不做,茶來伸手,飯來張口,這種修行好辦。大菩薩的入世修行才難,你要在人世間做個賢妻良母或是做個盡責的好父親好丈夫,這就不容易了。這是擔負妻子兒女的痛苦,而且要咬緊牙根有苦都不說,一切如夢如幻,於此痛苦中,一心清淨,不起惡念,處處利他利人,這才是真修行,這才是普賢菩薩的“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修行法門。可不是吃完飯把碗筷一丟,什麼事都不做,跑到這裏來打坐、聽經。
“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複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你說我悟了,悟個什麼?假使有所悟,此悟亦是幻,譬如說你來聽經,跑到九樓去,九樓的人告訴你不對,在十一樓,好了,你悟了,知道在十一樓,到了十一樓,就無所謂悟不悟了,就不管有沒有搞錯了。所以,悟了道,還有一個“悟”放在心裏,那就“誤”了。因此,若說有覺,猶未離幻,還在迷惑中,這樣不對。那麼,你說我的悟也沒有了,這又是夢話,說有說無都不對,空也不是,有也不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幻起幻滅,本來清淨,如如不動。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複遠離。”
佛告訴普賢菩薩,一切修大乘道的菩薩們以及末世眾生如何修行呢?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講到這裏,我們的修行對不對呢?我們的修行都在造業,不過,造的是善業,沒有錯。若論悟道,那差得遠。我經常說你們修行啊!這一生種一種善根,他生來世再說囉!若真正了解的話,所有一切修行,包括持戒、修定、修慧,這些都是虛妄境界。一切眾生本來在定,本來清淨,有什麼戒呢?本來不動,有什麼定呢?本來如夢如幻,有什麼慧呢?還說這個如法,那個不如法。你本來無法,一切皆空,還需要什麼法?假如你還裝模作樣修個什麼法,都在虛妄境界,自己欺騙自己。
你若懂得這個道理,“由堅執持遠離心故”,一切都丟!丟!丟!都遠離。你說丟了就放下,放下就是道,不對!“心如幻者,亦複遠離”,你覺得放下那個空的境界也要放下。剛才你們瞪著眼睛看,那個如夢如幻的境界也要丟掉,一切遠離。
我們看到佛經的夢幻、空花等名詞,往往當成是文學境界的比喻,沒有實際予以求證。我們隻覺得晚上做夢是虛妄的,沒有警覺到日常生活也是夢,假如能夠體驗到現在目前的生活也是虛幻的,那麼,學佛才有點像樣,否則,把佛經的夢幻、空花當成是文學的修飾形容詞,或是將佛學當作理論來研究,則對我們實際的人生毫無用處。
換句話說,我們學佛要現實一點。無論是世間或出世間的學問,假如與我們的身心性命不相關,沒有利益,這個學問是不會恒久存在的。世間一切之學問及宗教,都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尤其是佛法,可說是最現實,專為度脫我們的煩惱而存在。假使研究佛經,隻了解其中道理,口口聲聲都是佛學專有名詞,學問也很高深,而沒有從自己的身心之中去求證,而沒有在日常做人之間去體會,那麼,學佛可以說一點也沒有用。
這一節提到不隻是末世眾生,包括“一切菩薩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此一切菩薩乃指初地、二地……到十地菩薩,假如沒有達到夢幻空花境界,那都不是真菩薩,都還須修夢幻觀。從這段經文我們應當警惕到一切眾生以及菩薩都在求幻像,也可以說沒有大徹大悟以前,都在玩弄幻像,在沒有證得自性本來是佛以前,都落在幻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