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普賢菩薩(3 / 3)

“遠離為幻,亦複遠離,離遠離幻,亦複遠離。”

即使達到夢幻虛妄境界,此夢幻虛妄境界亦當遠離,全部要拋掉,連此拋掉放下之念,也要遠離。若有一絲一毫放下遠離之念,都成障礙,遠是幻化,如果想遠離塵世,求個清淨之地,有此出離心也不對,你要遠離到哪裏去?所以也要拋掉。

“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這八個字是離幻境界的結論。最後達到無所離,放下放到無所放,空到無所空,再也空不掉,“即除諸幻”,而到了真實不壞的金剛般若波羅蜜。

在《楞嚴經》上也有一段與此同樣的道理,阿難與佛研究討論心在哪裏?七處征心,八還辨見。心在身內?身外?在生理神經裏?在見明見暗的作用上?在思維上?心在身體中間?或說一切無著就是心?這些都被佛所否定,如此反複辯論了七次。最後,佛罵了阿難,佛在教育的時候也同樣發脾氣,不過,佛經裏形容得漂亮,“咄哉阿難”隻此四個字,實際上佛也是瞪起眼睛,拍了桌子,大罵:“阿難,你好笨!”

七處征心以後是八還辨見,再一次尋找心性在哪裏?例如我們張開眼睛能夠看見東西是什麼道理呢?原因之一是因為有陽光,所以我們看見光明。夜裏沒有陽光,我們看見什麼?看見黑暗。門窗因有空隙,所以看見內外通達的空間。因為有牆壁的阻擋,所以看見障礙。能夠觀察環境,分辨各種現象的是思想分別的作用。我們也可看見渺茫虛無的虛空,塵霧濃時,則見昏暗,塵霧消散,視線又為之清明。佛說把光明還給陽光,把黑暗還給夜色,通達還給門窗,障礙還給牆壁,觀察還給意識思想,空間還給虛空,昏暗還給塵霧,清明還給晴朗。把這些都還掉了,但是,有一個還不掉的。

現在,我們做個試驗,說不定各位因此悟道,我們把眼睛張開,看見光明。眼睛閉起來,看見什麼?看見個看不見的,一片黑洞洞。再張開,又看見了。再閉起來,又看不見了。見明見暗,看到光明,看到黑暗,這些是相。光明來了,黑暗跑了;黑暗來了,光明跑了,兩者互相交換。我們那個能夠見明見暗的,不在光明上,也不在黑暗裏,明暗有代謝,那個能見之性不受影響,沒有動過。注意,這個能夠看見的不是指眼睛,例如我們把眼睛挖出來捐給人家,這個挖出來的眼球本身能不能看見東西?不能。這個能見之性乃是我們的心性,這個是還不掉的,這個還不掉的是什麼?就是自己,所以《楞嚴經》上講:“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這個還不掉的就是你的自性,明心見性就是這麼容易。

我們在座的諸位,包括年紀二十幾歲,以及年紀大的六七十歲,用了一輩子的幻想,我們都被自己的思想、感覺、情緒等所欺騙了,這些都是虛幻不實的,其中唯有一個東西是始終沒有變易或衰老的。你現在坐在這裏,心中沒有煩惱,沒有思想,知道自己本來清淨的這個東西沒有動過,這是“不汝還者”,你先認得這個。如此認定之後,至於煩惱思想,你不要去除掉他,那是幻境,你不理他,他自然會澄清下去,如此清淨下去,偶爾又飄來妄想,那怎麼辦?沒關係,飛來飛去還是在那個境界裏。

“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複如是,諸幻滅盡,不入斷滅。”

鑽木取火是我們上古時代的老祖宗燧人氏所發明,這個發明改變了以往人類茹毛飲血生食的生活方式,從此以後才有熟食烤食,有了火以後,才有現在各種煎、煮、炒、炸等等不同的吃法。

以一個木頭在另一個木頭上快速轉動,可以鑽出火來,火再引燃木頭,木頭燒完了,火也沒有了,“火出木盡,灰飛煙滅”。這是佛的比方,比喻得恰當,文學境界又美。

我們研究自己,不是都怕妄想怕煩惱嗎?所以拚命打坐來空妄想,但是又空不掉,那就念佛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不行的話,那麼去念個咒子,吽啊吽的!哈啦、哈啦,唏嚦、唏嚦,呼嚕、呼嚕!——娑哈!什麼理由?不知道!咒子是秘密,不要問,盡管念,越念越靈。密宗的喇嘛還不隻如此,手上還拿個鼓、拿個鈴子,左邊叮、叮、叮!右邊咚、咚、咚!嘴裏嗡隆!嗡隆!佛菩薩這個供養你唷!這些都給你唷!如此忙了三四個鍾頭,然後圓滿吉祥。假如這樣忙一輩子還不成佛的話,那真是可憐。這就是鑽木取火,灰飛煙滅。你愛妄想,就讓你想個夠,這個菩薩十二個頭,一千隻手,每一隻手上一隻眼睛,每一隻眼睛又出一隻手,你去想!慢慢想!想夠、想累了以後,最後嗡啊吽——娑哈!所有拜佛、念經、行香、念佛這些修行方法都是鑽木取火,都是以楔出楔。楔是木頭釘子,木頭釘子拔不出來,以另一個楔子把它打出來,叫作以楔出楔。

所有一切的修法,包括觀想、氣功、念佛、念咒、夢幻觀等等八萬四千法門,這些都是以幻修幻,都是幻法,都是加法,給你加些東西上去,那麼,你說有一個法門不是假的——空,空也是幻,空是本來空,不是你去空他,而是他來空你,學佛的人拚命空呀!空!放下!放下!你不放下,他也不會為你留著。我講了那麼多話,諸位也聽了那麼多,有哪一句話停留住?留不住!空的嘛!這一切聲音都是夢幻,我在說夢話,你做夢在聽,這一切都是以幻修幻。

“諸幻滅盡”,這一切夢幻都空完了,你怕都沒有了?例如我講了四十分鍾,各位也聽了四十分鍾,一句話都留不住,是不是真的什麼都沒有?不,你想一想,它又浮現出來,所以,並沒有滅掉,沒有死亡,不入斷滅。那你說它永恒存在嗎?又不是,一句話聽過了就沒有,所以說是不斷不常,非斷非常,因為非斷非常,所以不生不滅,生而不生。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注意!這一段非常重要,此是禪宗心印,也是密宗的大手印,普賢如來、金剛薩埵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