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複始。”
普眼菩薩講完之後,跪在地上磕頭,依據印度的禮儀,五體投地,如此三拜,終而複始。普眼菩薩多慈悲!為我們請問佛法,還為我們跪在地上磕頭。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這個時候,佛就告訴普眼菩薩說:好的!好的!你們能夠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學佛開始應如何修行?如何一步一步修?修行的程序是如何?又如何用心而悟道?如何定住如來之境界?乃至借用各種方法,使一切眾生容易悟道。佛答應說:你現在好好注意仔細聽,我應該告訴你。
“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普眼菩薩聽到佛答應說法,心裏很歡喜。在座大眾也很高興,都靜默聆聽。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
佛說那些剛學佛的菩薩以及末世眾生要想求得“如來淨圓覺心”,此“如來淨圓覺心”乃是真正佛的淨土,唯心圓滿的淨土,不是東方淨土或西方淨土,而是自己的唯心淨土。如何修持才能達到此唯心淨土呢?應當正念,不要亂想,隻有一個念頭,這個念頭要不著邪見。如何不著邪見呢?這要先了解《圓覺經》。
《圓覺經》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就是佛,但是我們現在不是佛,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自性的光明受了蒙蔽,等於一麵光明的銅鏡埋在泥土裏,埋久了,把銅鏡的光明遮掉了。我們的自性光明被自己的煩惱妄想遮蔽,若將這些塵渣、汙染除掉,就恢複了自性光明——淨圓覺心,就成佛了。首先,要先了解我們就是佛,再修行做功夫,把那些髒東西洗幹淨,以此正念遠離諸幻,一切的知覺、思想、感情、煩惱等等都是夢幻空花,一切有為法、無為法、所有現象、所有境界都是虛幻不實,不要受騙就是了。那麼,要證得真實之境,應如何修行呢?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
必須“先依如來奢摩他行”,此如來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不是單指一個世尊。奢摩他是梵音,翻成中文是“止”的意思,止是修定之因,得定是修止之果。奢摩他行修止的法門是共法。修止、修定不是佛法所專有之法,任何外道、任何宗教、任何教派都必須修止,才能夠有所成就,即使是畫符、念咒,乃至邪門外道還是一樣要修止。
止是把心專一起來,止又稱專一瑜伽,瑜伽是身心互相感應諧調而達到專一。不談學佛學道,世間上的任何一件事,如學問、事業、技術、武術、藝術,若不專一,也不會有成就。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複始。”
普眼菩薩講完之後,跪在地上磕頭,依據印度的禮儀,五體投地,如此三拜,終而複始。普眼菩薩多慈悲!為我們請問佛法,還為我們跪在地上磕頭。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這個時候,佛就告訴普眼菩薩說:好的!好的!你們能夠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學佛開始應如何修行?如何一步一步修?修行的程序是如何?又如何用心而悟道?如何定住如來之境界?乃至借用各種方法,使一切眾生容易悟道。佛答應說:你現在好好注意仔細聽,我應該告訴你。
“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普眼菩薩聽到佛答應說法,心裏很歡喜。在座大眾也很高興,都靜默聆聽。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
佛說那些剛學佛的菩薩以及末世眾生要想求得“如來淨圓覺心”,此“如來淨圓覺心”乃是真正佛的淨土,唯心圓滿的淨土,不是東方淨土或西方淨土,而是自己的唯心淨土。如何修持才能達到此唯心淨土呢?應當正念,不要亂想,隻有一個念頭,這個念頭要不著邪見。如何不著邪見呢?這要先了解《圓覺經》。
《圓覺經》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就是佛,但是我們現在不是佛,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自性的光明受了蒙蔽,等於一麵光明的銅鏡埋在泥土裏,埋久了,把銅鏡的光明遮掉了。我們的自性光明被自己的煩惱妄想遮蔽,若將這些塵渣、汙染除掉,就恢複了自性光明——淨圓覺心,就成佛了。首先,要先了解我們就是佛,再修行做功夫,把那些髒東西洗幹淨,以此正念遠離諸幻,一切的知覺、思想、感情、煩惱等等都是夢幻空花,一切有為法、無為法、所有現象、所有境界都是虛幻不實,不要受騙就是了。那麼,要證得真實之境,應如何修行呢?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
必須“先依如來奢摩他行”,此如來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不是單指一個世尊。奢摩他是梵音,翻成中文是“止”的意思,止是修定之因,得定是修止之果。奢摩他行修止的法門是共法。修止、修定不是佛法所專有之法,任何外道、任何宗教、任何教派都必須修止,才能夠有所成就,即使是畫符、念咒,乃至邪門外道還是一樣要修止。
止是把心專一起來,止又稱專一瑜伽,瑜伽是身心互相感應諧調而達到專一。不談學佛學道,世間上的任何一件事,如學問、事業、技術、武術、藝術,若不專一,也不會有成就。
但是,專一很難,譬如讀書或看小說,看完了一篇,卻忘了前一篇,看書看到一半,突然發現自己在胡思亂想,又從頭再看起,是不是這樣?若真達到專一,則記憶力非常強,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很清楚地印進腦海裏,永遠記住。如果我們覺得自己很容易忘記,過去的事情記不起來,或者常常忘了東西放哪裏,或是到處掉東西,這是心不能專一,散亂的緣故。有些人外表看起來很寧靜,其實他腦子裏思想沒有停過,所以,奢摩他行之專一對一般人而言非常困難。釋迦牟尼佛說過:“製心一處,無事不辦。”隻要把心集中於一點,沒有做不成功的事,想要修成佛,就會修成佛。佛說的話那麼簡單,可是誰都做不到,心不能專一,因此又說了很多方法,如念佛、持咒、觀想等等各種功夫,其目的乃在於求得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