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書》中的《大學》提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以前我們小時候讀書,老師教我們把這一段背誦下來,至於什麼意思則不懂,老師說不要問,記下來,將來有一天你們自然會懂。那時候心裏覺得很不服氣,這是什麼老師嘛!等到了中年以後,真的自然就懂了。所謂“明明德”就是指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如何明心見性呢?“知止而後有定”,止的功夫達到了之後才會有定,定下來之後才能夠真正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此慮非指憂慮,而是思惟的意思,經過思惟才能達到智慧的成就,才能夠明明德而明心見性。這個戒定慧的程序講得非常清楚。
這一段“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還有一個更妙的用處。以前在大陸上有一個教派,信徒很多,他們拿一杯水,口裏咒子一念,手指一劃,便可以替人治病,而且很靈。我們小時候也覺得很稀奇,怎麼嘴裏念一念就可以治病?想辦法找人去拜門。學這些要賭咒的,嚴禁泄露,否則天打雷劈,五馬分屍。結果,學回來了,什麼咒呢?就是這一段“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可惜我們一用就不靈了,為什麼呢?不信。從這裏各位就可以明白咒語的道理,佛在密宗的《大神變經》有雲:“一切音聲皆是陀羅尼”,咒語靈不靈不在咒語,而在專一不專一。還有道家的止血咒也很靈,一念,血就止住了。當年我也去學,“東方一個紅孩兒,頭戴紅纓帽,身穿大紅袍,足穿紅鞋子,一來血就止。”同樣到了我身上就不靈了,這樣念兩下就會止血?不信,所以不靈。一切都是精神的力量,但是,首先必須得止,才能發揮心念的力量。
佛經形容人的思想念頭如同一條急流,人往往被自己的思想情緒這條急流所淹沒。學佛要像“香象渡河”截流而過,不管河水多急多深,從中截斷水流,就是說把前念停掉,把所有的思想煩惱都停掉,後念不讓它起來,中間就空靈了,這才叫作修止。
中國文化裏形容一個人有偉大的力量、偉大的人格,處在時代的浪潮裏凝然不動,叫作“中流砥柱”,不管時代如何亂,他本身始終不為所動,他的人格永遠是大眾的標杆,如釋迦牟尼佛、孔子、耶穌,這種人格的養成靠“止”。
我們學佛學了許多法門,為什麼沒有效果呢?乃至於學個招鬼的咒,都招不動,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心行不能得止。不管是出世法或是入世法,沒有不修止而能成就,修止是共法,沒有做到“止”這一步,學佛都是白費工夫。所以佛告訴我們,如果要想成佛,先要修如來奢摩他行。
佛法稱“戒”、“定”、“慧”為三無漏學,由嚴持戒律而得定,由定力而生發智慧。戒律是為了防範自己行為(包括心念)的錯誤,由外而內,先把外在的行為防守穩固,進而檢點自己的起心動念。
那麼,《圓覺經》在此處為什麼不先堅持禁戒,再來談奢摩他行?而是“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再“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這是什麼道理呢?真正的大乘佛法,心專一得定就是戒,沒有起心動念,何須有戒?不得定,不是真正守戒,不得定,不是真智慧,那是散心、妄想。得了定,妄想即可轉成般若智慧,其行為自然中規中矩,自然在戒中。所以,佛說“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先求止,心定之後,再談戒。戒不隻是指外在的行為,起心動念都是戒。得定之後會不會犯戒?也會唷!稍稍失念,離開定一下子就是犯戒。因此,得定之後,要堅持禁戒。
菩薩有很多跟著他學的徒子徒孫,所以講到這裏要“安處徒眾”,要帶領徒眾修行打坐,“宴坐靜室”。身心寂靜叫宴坐,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提到宴坐:“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亦不依,是名宴坐。”這是大菩薩境界,身體感覺空了,心裏沒有任何雜念妄想,最後連空也空了,這不是止、觀、定、慧所能範圍。到達這個境界已經很高了,不過,還有更奧妙的。須菩提尊者乃佛十大弟子之一,解空第一,他有一天在山洞中宴坐,天空中忽然散落許多鮮花下來,須菩提便問是誰散花?所為何事?空中聲音回說:我是梵天,因為尊者善說般若法門,所以雨花讚歎。須菩提說:我坐此,一字未說,何有說法?梵天回說:尊者以不說而說,我以不聽而聽。這就是無上大法。所以天人要散花供養,這位天人也是悟了道的,與須菩提唱雙簧演了這一幕,這是宴坐的典故。
記住學佛的第一步就是修奢摩他行——修止。後世持名念佛,必須念到一心不亂——得止,此是淨土法門最初一步,最基本的一步,也可說是最後一步。任何法門都必須先修止,才會成就。這個道理在《圓覺經》這一段用很簡單幾個字便交代過去。在這裏,佛沒有告訴我們應該修哪一個止法,其實,隨便哪一個止的法門都可以,“處處綠楊堪係馬,家家有路透長安。”無所謂好壞、高低,隻要你“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就可以了。
那麼,是否修止、得定就究竟了呢?是否打坐能夠入定,坐上幾十天,佛法就不得了呢?不,定隻是共法,即使能坐上一萬年也沒有用。佛法還有不共法,此為其他宗教及一切外道所無,那就是般若智慧——性空緣起,緣起性空。成佛是智慧的成就,不是盲目的迷信,也不是功夫的累積。由修止以後再修觀,由觀而成就慧,觀是慧之因,慧是觀之果。證得菩提,覺悟道體,這叫般若。佛告訴我們先要得止,然後起觀,如何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