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金剛藏菩薩(1 / 3)

我們知道佛法有四原則。

第一,依法不依人:依佛的正法,不因為某一位老師、法師、上師或善知識,我特別喜歡他,或者他對我特別鍾愛,而隻相信他說的佛法,其他人所說的,我一概不理,不以為然,這不是一個佛弟子所該有的行為。學佛人隻問對方所說的是不是正法,而不被個人的喜好愛惡所迷惑困囿。

第二,依經不依論:一切菩薩的論述以及後世的注解固然高明,但是,真正的佛弟子究竟應該以佛經作依據,不應以論藏作依據。所以,我常勸學佛的同學們,不要陷於這一百年來的佛學著作及注解中,昏頭轉向,應該直接研究佛經。至於名詞不懂,則可查佛學辭典,乃至於我所寫的及我所說的,隻是幫助諸位了解研究佛經而已,不要以我的話為標準,要直接以佛經為依據。

前幾天,我的一位在大學擔任係主任的學生來找我,說最近準備寫一本“××概論”,問我怎麼寫較為妥當?我說你不要再寫什麼概論的了。我向來對學生看什麼概論持保留態度,什麼哲學概論、文學概論、政治學概論、經濟學概論,唉!已經概了幾十年了,還在那裏窮概。一把剪刀,一罐漿糊,東抄一段,西剪一段,就是一本概論。奉勸各位,真要作學問,須直接從原典入手。

最近國外有人寫信問我,想要研究佛學,第一步要從哪一本書入手,我想了一下,還真答不出來,隻好回說沒有。但是假如要看佛學概論的話,印度佛教本有的佛學概論有兩本,一是《大智度論》,一是《瑜伽師地論》。中國的佛學概論是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以及永明壽禪師的《宗鏡錄》。他說老師,這些概論我看不懂呀!看不懂,我也沒有辦法。

注意!學佛要依經不依論,佛經看不懂的話,一字一字慢慢啃,一字一字慢慢查,下苦功夫,配合日常生活的反省檢點終會有所體會的。

第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經有些是了義經,有些是不了義經。了義是徹頭徹尾的通達圓滿,譬如《楞嚴經》《圓覺經》《華嚴經》《法華經》,這些是了義經。有些是不了義,乃是佛因人因事因時因地對宇宙生命問題的方便說法,雖未直截點出佛法的究竟,但若能將這些道理參照比對、融會貫通,還是有個趨向了義理趣的脈絡可尋。

第四,依智不依識:佛法是智慧之學,不是盲目的迷信,也不是呆板的功夫,真正智慧不是根據我們的意識妄想去推測。

剛才我們講到了義法門,所以提到了四依四不依,現在我們回到本經,金剛藏菩薩為我們提出問題,希望佛大慈大悲為末世眾生講解經藏中的了義法門,令眾生“永斷疑悔”,得到正信。

《華嚴經》提到“信為道源功德母”,基督說信者得救。其實,信很難。諸位真的信佛嗎?如果我說你不是真信、正信,那你一定很生氣。對不起,沒有證得菩提以前,都不能算真信、正信,都是迷信,都是妄情地相信。必須“永斷疑悔”,才是真信、正信。疑悔的悔有二層意思,一是後悔的悔;另一層意思是對於自己的思想或行為,不知對或不對,自己不敢確定,有一點懷疑,這就是悔,所以把疑與悔放在一起。

我們知道佛法有四原則。

第一,依法不依人:依佛的正法,不因為某一位老師、法師、上師或善知識,我特別喜歡他,或者他對我特別鍾愛,而隻相信他說的佛法,其他人所說的,我一概不理,不以為然,這不是一個佛弟子所該有的行為。學佛人隻問對方所說的是不是正法,而不被個人的喜好愛惡所迷惑困囿。

第二,依經不依論:一切菩薩的論述以及後世的注解固然高明,但是,真正的佛弟子究竟應該以佛經作依據,不應以論藏作依據。所以,我常勸學佛的同學們,不要陷於這一百年來的佛學著作及注解中,昏頭轉向,應該直接研究佛經。至於名詞不懂,則可查佛學辭典,乃至於我所寫的及我所說的,隻是幫助諸位了解研究佛經而已,不要以我的話為標準,要直接以佛經為依據。

前幾天,我的一位在大學擔任係主任的學生來找我,說最近準備寫一本“××概論”,問我怎麼寫較為妥當?我說你不要再寫什麼概論的了。我向來對學生看什麼概論持保留態度,什麼哲學概論、文學概論、政治學概論、經濟學概論,唉!已經概了幾十年了,還在那裏窮概。一把剪刀,一罐漿糊,東抄一段,西剪一段,就是一本概論。奉勸各位,真要作學問,須直接從原典入手。

最近國外有人寫信問我,想要研究佛學,第一步要從哪一本書入手,我想了一下,還真答不出來,隻好回說沒有。但是假如要看佛學概論的話,印度佛教本有的佛學概論有兩本,一是《大智度論》,一是《瑜伽師地論》。中國的佛學概論是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以及永明壽禪師的《宗鏡錄》。他說老師,這些概論我看不懂呀!看不懂,我也沒有辦法。

注意!學佛要依經不依論,佛經看不懂的話,一字一字慢慢啃,一字一字慢慢查,下苦功夫,配合日常生活的反省檢點終會有所體會的。

第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經有些是了義經,有些是不了義經。了義是徹頭徹尾的通達圓滿,譬如《楞嚴經》《圓覺經》《華嚴經》《法華經》,這些是了義經。有些是不了義,乃是佛因人因事因時因地對宇宙生命問題的方便說法,雖未直截點出佛法的究竟,但若能將這些道理參照比對、融會貫通,還是有個趨向了義理趣的脈絡可尋。

第四,依智不依識:佛法是智慧之學,不是盲目的迷信,也不是呆板的功夫,真正智慧不是根據我們的意識妄想去推測。

剛才我們講到了義法門,所以提到了四依四不依,現在我們回到本經,金剛藏菩薩為我們提出問題,希望佛大慈大悲為末世眾生講解經藏中的了義法門,令眾生“永斷疑悔”,得到正信。

《華嚴經》提到“信為道源功德母”,基督說信者得救。其實,信很難。諸位真的信佛嗎?如果我說你不是真信、正信,那你一定很生氣。對不起,沒有證得菩提以前,都不能算真信、正信,都是迷信,都是妄情地相信。必須“永斷疑悔”,才是真信、正信。疑悔的悔有二層意思,一是後悔的悔;另一層意思是對於自己的思想或行為,不知對或不對,自己不敢確定,有一點懷疑,這就是悔,所以把疑與悔放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