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漢末三國時期的道教(2 / 2)

五、漢末著名的道士

以上引據的事,皆為北魏時代擴張道教最為有力的先聲,如張道陵、魏伯陽等道術,後來成為道教正一派的符籙,與正統神仙丹道的兩大主流。當漢末、三國期間,時逢亂世,怪誕傳說繁興,凡事出有因,查無實據,而又為當時與後世樂於稱道的神仙故事,為道家神仙傳等書所采信錄取的,如劉晨、阮肇、麻姑、費長房、鍾離權、左慈、於吉等人,皆為後世道教確信為神仙之流,不下一二百人。大凡宗教中人,其生平行事,若不類似神奇,就不足為號召。何況神仙之事,本來就以特立奇行、異乎常人相標榜,於是仰慕道術仙人的信念,就彌漫朝野,普遍存在於社會各階層之間了。

但促使漢末、三國、晉時期道家發展的,約有三個原因、兩種趨勢。

所謂三個原因:

(一)由於東漢末期士大夫世家門閥觀念的形成,凡士大夫

的世家子弟,遂成為占據要津,把持上層社會,壟斷知識思想,造成漢代有名的“黨錮”之禍。致使高明才智之士,相率逃避現實,走向賢者避世,其次避地的隱士生涯,以慕道求仙相掩護,就造成白日飛升與屍解等故事,於是道成仙去之說,益見流行。(二)漢末朝政腐敗,外戚、宦官、巨室,互相操持政權,豪門、巨族,奴役隸卒,私相斂財,於是武勇之士,便遊俠江湖,聚眾據險以自固,並且利用圖讖之說與道術相號召,形成據地稱雄的力量,漸啟以道術組織宗教的形勢。

(三)佛教的輸入,促使民族文化抗拒思想的發生。儒家的訓詁釋義,章句注疏之學,既不能饜足人心,而佛教哲學,又如天際神龍,見首而不見其尾,挾雷霆萬鈞之勢,源源輸入,於是醉心玄真,寄情高遠之士,極力尋求《周易》、《老》、《莊》的幽微,及神仙方士的修煉方法,擬與佛法一爭高下,乃產生道家哲學的理論根據。

兩種趨勢:

(一)凡出身讀書,失意仕途的知識分子,轉用符籙、咒語等道術起家,嘯聚徒眾,以役使鬼神,替天行道的宗教觀念相號召,如張道陵等人,其最初的動機,雖沒有獨立創教的企圖,但已開展組織宗教的趨勢,而開啟中國特殊社會的宗教組織之規模。

(二)由戰國以來,墨家巨子的風氣,與遊俠之流的存在民間社會,傳統不衰。當漢高祖崛起隴畝,統一天下的時代,俠義的巨子,潛在民間,如朱家、郭解之流,便有東西南北等諸道的存在。“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他們都是唯恐天下不亂,希望乘亂而起的中堅分子,在西漢之末,狡者與赤眉、銅馬等相合流;賢者遂一反其正,隨光武而中興。流風所及,一到東漢桓、靈之末,與妖言惑眾的旁門左道,如張角之流相接觸,便自然成為謀反力量。但也由此使道家方術,與墨家尚義,及遊俠精神相結合,而成為中國特殊社會,摻雜了宗教形成的前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