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極力說明,凡是一個領導人,有地位、有權威的人,即使是一位學校的教師,至少在上課的時候,就是權威的,學生再不聽話,也是受教師影響的。這就是“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
劉皋所說的話,實為千古名言。尤其在政治上、學術上居領導地位的人,以政事殺人,以學術殺天下人,貽害後世極為深遠。
因之,孟子接著說:“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這句話,文字上非常簡單,都可看得懂。但年輕朋友注意,什麼叫做“非禮之禮”?就是不合理的禮,但在表麵上看起來似乎有禮,這就是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就是本來絕對不合理的作為,在表麵上看來似乎又是一種道德的作為。
像這樣的事情,具有大智慧、大仁慈的大人君子絕不會幹的。不但是政治方麵,天下很多事,即使是普通人所做的,看來是在做好事,實際上並不是好事。表麵上做了善事,再深入地分析,正是一件壞事,而且影響很大。所以儒家主張智、仁、勇三者並重,做一件善事,要有大智慧去做,不是簡單的,千萬不要做似是而非的事,不要以善因而得惡果。
這個道理,引證起來資料很多。例如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是大家最熟知的兩篇文章,都知道這兩篇文章寫得好;可是往往忘記了這兩篇文章,都是針對劉禪——阿鬥的毛病而發的。古人說讀了前後《出師表》,感於諸葛亮的忠貞,眼淚鼻涕都掉下來。我覺得這樣隻讀到了外表,還沒有真的讀懂《出師表》;它的深度內涵,是指出劉禪的許多缺點。
一般人罵劉禪是扶不起來的,其實是扶得起來的。他後來之所以投降,是因為他很明白,諸葛亮已經死了,再沒有扶助他的人了,隻有投降,才能安享天年,這是絕頂聰明的做法。他如果像李後主一樣,“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的話,那麼這個頭一定會掉下來了。
由《出師表》可以看到,劉禪萬事不管。在《出師表》中有一句話說:“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這句話的後麵,包含了什麼呢?它指出來,阿鬥在宮中自己有一個小圈子,在他小圈子中的人,待遇特別好,而他與小圈子以外政府的人,卻隔開有距離了。當然有人為此而抱怨、說閑話,諸葛亮就訓導他,宮中和外麵政府各部門的人,是一體的,待遇、人事要平等;自己搞一個小圈子,待遇不公,弄得一塌糊塗是不對的,就會被人批評。這是諸葛亮文章的高明,隻要求阿鬥做到一體,可見他沒有做到一體,所以諸葛亮才有此要求。
在表麵上,阿鬥做得非常好,一切都拜托“幹爹”諸葛亮丞相,要打仗,也由你去打;不打仗,也由你決定。他這種作為,應該說是一個好領袖,但是犯了一個“非禮之禮,非義之義”的大錯誤,所以阿鬥始終是一個小孩,不能成為大人,後世因此叫劉禪是扶不起的阿鬥。
這就極力說明,凡是一個領導人,有地位、有權威的人,即使是一位學校的教師,至少在上課的時候,就是權威的,學生再不聽話,也是受教師影響的。這就是“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
劉皋所說的話,實為千古名言。尤其在政治上、學術上居領導地位的人,以政事殺人,以學術殺天下人,貽害後世極為深遠。
因之,孟子接著說:“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這句話,文字上非常簡單,都可看得懂。但年輕朋友注意,什麼叫做“非禮之禮”?就是不合理的禮,但在表麵上看起來似乎有禮,這就是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就是本來絕對不合理的作為,在表麵上看來似乎又是一種道德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