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赴:走向。湯:滾水。蹈:踏。即使滾燙的水,熾熱的火,也敢於踐踏。形容不畏艱險,奮不顧身,勇往向前。

嵇康,字叔夜,譙國銍(今安徽宿縣西)人。他曾與山巨源(山濤)等七人一起遊於山林,被稱為“竹林七賢”。

司馬氏專權後,嵇康不滿司馬氏的統治,隱居山陽。而山巨源後來在司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從此看不起他。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騎常侍時,想請嵇康出來代理他原來的吏部侍郎官職,被嵇康嚴詞拒絕了。

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門人遞上的一封信。拆開一看,是嵇康給自己的一封絕交信。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在信中嵇康列舉老子、莊子、柳下惠、東方朔、孔子等先聖,說自己“誌氣可托,不可奪也”。接著又寫到自己傾慕尚子平、台孝威(後漢隱士),不涉經學,淡泊名利。他在信中表示蔑視虛偽的禮教,公然對抗朝廷的法製。他以禽鹿作比,鹿很少見有被馴服的,大的如果羈絆、束縛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滾燙的水、熾熱的火也敢於踐踏;哪怕是用金的馬嚼子來裝飾它,拿佳肴來喂它,它還是思念樹林、向往草地的。嵇康用這個比喻表達了堅決不在司馬氏政權中任職的決心。由於嵇康時常發表一些譏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論,司馬氏統治集團對他十分嫉恨。

景元三年(公元262年),曾經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隸校尉鍾會,以言論放蕩、毀謗朝廷等罪名對嵇康橫加誣陷。嵇康被司馬昭下令逮捕入獄,不久便被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