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原比喻心懷怨懟,立誌必報。後比喻意誌堅強,不畏艱難,奮鬥不止。

傳說在上古時代的發鳩山上有許多柘樹(桑樹)。樹上有隻小鳥,它的形狀像烏鴉,頭上有花紋,白色的嘴巴,紅色的腳爪。由於它的啼叫聲像“精衛!精衛!”因此而得名。

精衛鳥本是炎帝(即神農氏,傳說中我國農業和醫藥的始祖)的小女兒,名叫女娃。她很喜歡玩水,一天到東海去遊泳,不幸遇到巨浪,被海水吞沒。

女娃死後變成精衛鳥。她從不閑著,每天從西山銜著樹枝、石子飛到東海上空,將它們投下去。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一直如此。原來,它決心要把東海填平,免得別人也淹死在大海裏。

“精衛填海”的故事,反映了上古時代人類對大自然艱難的鬥爭。由於當時人們抵禦大自然的能力非常低下,大海經常吞沒人的生命財產,於是產生了填平大海的願望,精衛鳥正是當時人們征服大海的堅強決心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