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連篇:一篇接著一篇。累:重疊,堆積。牘:古代寫字用的木片。指敘述一件事所用篇幅過多。文字累贅,文辭冗長。
李諤,字士恢,隋文帝時任治書侍禦史,很有辯才,文章也寫得很好。他看到六朝以來的文章多華而不實,於是決定上書給隋文帝,希望通過發布政令來改變當時文風。主意打定,他就著手去寫。
隋文帝楊堅統一了中國以後,在處理政務時看到大臣們上的一些奏章都追求辭藻的華麗,不重視解決實際問題,他就暗暗思忖:南朝政治的腐敗跟這綺麗的文風不無關係,這正是誤國的根源呀。
一天,他伏案看著奏章,看到泗州刺史司馬幼之寫來的文表辭藻華豔堆砌,內容空洞無物,不禁勃然大怒,馬上對手下人說:“把泗州刺史司馬幼之交給有關的部門治罪。”
同時,李諤的《請正文體書》終於寫好了,他在上奏之前又看了一遍:書中從魏武帝、文帝、明帝說起,談到了他們過分崇尚文辭,不重視為君之道,隻注重文辭華麗的雕蟲小技,下麵的人跟從他們,在文辭華麗上大做文章,漸漸形成風格,給後世帶來了惡劣的影響及危害,望當今皇上能出政令改變文風。他覺得自己把要說的話都說清楚了,於是就把奏章遞了上去。
隋文帝閱讀了李諤的奏章,不住地點頭,當看到“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雲之狀”時,心想:李諤說得對呀,現在的一篇篇文章,一箱箱案卷,談來談去,都離不開吟風弄月,真是冗長累贅。這樣下去,世俗無論貴賤賢愚,都去吟詠風花雪月,崇尚綺麗文風,追逐功名利祿,可怎麼得了哇!於是他下令說:“把李諤的奏章頒示天下。如以後寫來的奏章再不注意文風,一定嚴加追究。”李諤通過發布政令來改變文風的願望終於實現了。從此以後,當時的文風便逐步地好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