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革:皮。指戰死沙場後,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形容英勇作戰,多指為正義事業而獻身疆場。
馬援,字文淵,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東漢著名軍事家。
有一次,他去討伐割據的軍閥隗囂。打了勝仗回來,他的老朋友們都去向他道賀。光武帝劉秀也給他很豐厚的賞賜。可是馬援卻覺得自己的功勞太微薄了,不值得如此厚賞。
他認為,以前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辟南越,建立了七個郡,隻得到幾百戶封地,而自己的功績遠不如他的,卻得到一個縣封地,實在過意不去,所以想再替國家立些功勞。
正好那時匈奴侵略扶風縣,馬援便向光武帝要求再度出征。出發前,馬援慷慨激昂地說:“大丈夫應當效死疆場,用馬革裹著屍首回來才光榮,怎能躺在病床上,靠兒女服侍呢?”後來,洞庭湖一帶又發生五溪蠻人作亂,光武帝曾派人去征戰,結果因不能適應那裏的氣候,全軍都覆沒了。馬援知道後,主動向光武帝表示願領兵出征,光武帝想了想說:“你的年紀太老了吧!”“我雖然已六十歲了,但仍能披甲上馬,不能算老。”馬援說完,穿好甲胄,一躍登上馬鞍,表示自己仍是可用之將。光武帝看了,稱讚他說:“這位老人家,真是老當益壯啊!”於是,光武便命他率軍出征。馬援在這次戰役中,奮勇殺敵,斬殺了兩千多蠻人,給敵人致命的一擊。可是,就要凱旋時,他不幸染上瘟疫,病死軍中,實現了他“馬革裹屍”的壯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