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以鹿為追逐爭奪的對象,鹿最後死在誰手裏,就表示政權落在誰的手中。後世用“鹿死誰手”來比喻天下政權為誰所得;也可指誰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東晉時,中國的北方有匈奴、鮮卑、氐、羌、羯五個少數民族。他們曾先後起兵對抗漢族政權,這便是曆史上所稱的“五胡亂華”。
那時,有個羯族人名叫石勒,他幼年時曾隨同部落裏的大人到洛陽販賣過貨物,又曾經給別人做過長工。
晉惠帝末年,因為並州鬧饑荒,二十多歲的石勒被並州刺史司馬騰賣到山東一個名叫師歡的人家裏做奴隸。師歡看到他相貌堂堂,與眾不同,對他十分優待,不久便免了他的奴籍,讓他當了佃客。
後來,石勒聚集王陽、郭敖等十八人為骨幹,與汲桑一起聚眾起義。起義失敗後,他便投奔匈奴族的酋長劉淵,成為劉淵部下的一員大將。
公元304年,劉淵稱帝,建立漢國政權。幾年後,劉淵去世,他的兒子劉聰、侄兒劉曜相繼登位,劉曜並改國號為趙(曆史上稱為前趙)。這時,石勒重用漢族人張賓為謀士,聯合漢族中的地方豪強,發展成為割據一方的割據勢力。
公元318年,石勒消滅了西晉在北方的殘餘勢力。第二年,他斷絕和前趙的君臣關係,自稱為帝,但仍沿用趙國的名號,曆史上稱為後趙。一般來說,後趙的國勢在五胡十六國中是最強盛的。
有一次,石勒在宴請自己臣僚的酒會上,曾經自我誇耀地說:“假如我和漢高祖(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生在同一個時代,我自認為不如他,一定和韓信、彭越一樣做他的部下,為他奮戰疆場;但如果遇到漢光武帝(東漢開國皇帝劉秀)那樣的國君,我一定要和他在中原一帶比一比高下,到那時不知鹿會死在誰手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