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孺子:小孩子。指年輕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張良是漢高祖劉邦的謀臣。在劉邦爭奪天下的過程中,他曾經為劉邦提供了許多絕妙的計劃,而且還推薦過許多人才給劉邦,是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的人。

張良出生於戰國時期的韓國貴族世家。他的爺爺和父親曾經輔佐過五朝的韓國國君,當了五個朝代的宰相,但是後來韓國被秦國滅了,張良一家也從貴族變成了平民。當時的張良還是一個血氣方剛的少年,為了報家國被滅的仇恨,他拿出了自己的全部家產來進行懸賞,希望能找到一個人去刺殺秦王。雖然他後來找到了願意去當刺客的人,可是他們的刺殺行動卻失敗了。秦王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捉拿刺客的同黨和主謀。在這種情況下,張良被迫逃往他鄉,最後來到了下邳,並在那裏隱居起來。

張良剛到下邳的時候,連門都不敢出,生怕被人認了出來。躲了一段時間後,抓人的風聲漸漸小了,張良這才試著走出了家門到外麵去探聽一下情況。

有一次,張良經過一座橋,遇到了一個老人家。這老人身上穿著一身粗布衣服,腳上穿著草鞋。他看了看張良,然後將自己腳上的鞋一下子踢到橋底下麵去了,說:“小夥子,去,把我的鞋撿過來。”

張良見這個老人很沒有禮貌,一開始不想搭理這個老人,但看他一把年紀,肯定行動不方便,隻好耐著性子去把鞋撿了起來,然後將鞋遞給老人。老人卻往地上一坐,說:“把鞋給我穿上。”張良一愣,本來想將鞋放在老人身邊就離開,可又一想,反正自己已經將鞋撿上來了,再給老人穿上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於是,張良就很恭敬地跪在老人的麵前,將鞋給老人穿上。穿好鞋之後,老人站起身來,望著張良笑了笑,轉身就離開了。張良感到很奇怪,也起身跟著老人朝橋下走。老人走了一裏多路後,才回過頭對張良說:“像你這樣的年輕人的確是可以好好造就一番的,五天之後天剛亮的時候,你到這座橋來等我。”張良聽了老人的話之後更驚訝了,他覺得這個老人一定不簡單,於是就很恭敬地答應了。

五天之後,張良早早地來到了當初見麵時的橋上,不料那位老人已經等候在那裏了!老人責備張良來得太晚了,於是叫他回家去,等五天之後再來。

到了第五天約定的日子,張良怕自己又來晚了,於是半夜就起床來到了橋上。這一次他比老人先到了。一會兒之後,老人來到了橋上,見張良已經早早地來到了,非常滿意,就從自己的懷裏拿出一部書交給了張良,說:“你好好讀這部書,將來可以給皇帝當老師,十年後可以讓你出名,十三年後你到濟北穀城山去,在山下有一塊黃石,那就是我。”

老人說完之後頭也不回地走了,從此再也沒有人見過他。天亮之後,張良打開這部書一看,上麵清清楚楚地寫著《太公兵法》。張良拿到這部書之後,經常研讀,從中受到了許多啟發,後來,張良利用自己所學到的東西,幫助漢高祖劉邦平定了天下,為建立漢朝立下了蓋世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