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綢繆:用繩索纏捆,引申為修補。趁著還沒下雨,先修補一下房屋門窗。比喻事先做好準備,防患於未然。

周武王攻滅商朝後,沒有殺掉商紂王的兒子武庚,而繼續封他為殷君,讓他留在商的舊都。但對他又不放心,所以把自己的三個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分封在商舊都的東麵、西麵和北麵,以便監視武庚和商朝的遺民,稱為“三監”。

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以及太公、召公等,幫助武王滅商立了大功,武王把他們留在京城鎬輔政,其中周公旦最受武王寵信。

過了兩年,武王患了重病,大臣們都非常憂愁。忠於武王的周公旦特地祭告周朝祖先,表示願意代替哥哥去死,隻望武王病愈。

祝罷,命人將祝詞封存在石室裏,不準任何人泄密。

說來奇怪,周公旦祝禱後,武王的病情一度有了好轉。但是,不久又發病去世。年幼的太子姬誦被擁立為國王,周公旦受武王遺命攝政。

周公旦的攝政,引起了管叔等三個人的妒忌。他們放出空氣說,周公旦企圖奪取成王的王位。這些流言飛語很快傳到成王耳朵裏,從而引起了成王的疑慮。周公旦知道後,對太公、召公說:“如果我不討伐他們,就無法告慰於先王!”

但是,周公旦考慮到一時很難向成王說清楚,又為了解除他對自己的疑慮,就離開鎬京,前往東都洛邑。

武庚不甘心商朝的滅亡。他見周氏兄弟之間發生了矛盾,就派人和管叔等“三監”聯絡,挑撥他們與周公旦的關係。與此同時,他積極準備起兵反叛。

周公旦在洛邑住了兩年,其間他調查清楚了武庚暗中與管叔等勾結的情況,便寫了一首詩送給成王。這首詩的詩名叫《鴟鴞》(貓頭鷹)它的前兩節是這樣的:

“貓頭鷹啊貓頭鷹!你已搶走了我的兒,不要再毀我的家。我多麼辛苦殷勤喲,為哺育兒女已經全累垮!趁著天還沒有下雨,我就忙著把桑根剝下,加緊修補好門窗。因為下麵的人呀,有時還會把我欺嚇!”

這首詩以母鳥的口吻哀鳴。反映了周公旦對國事的關切和憂慮。

詩中的貓頭鷹是指武庚,哀鳴的母鳥則是周公旦自己。

不料,年輕的成王並沒有看懂這首詩的含義,因此沒有理解周公旦的苦衷。後來,他無意之中在石室裏發現了周公旦的祝詞,深受感動,立即派人把周公旦請回鎬京。這時,成王才知道武庚與“三監”相互勾結的內情,於是派周公旦出兵討伐。最後,周公旦殺了武庚、管叔和霍叔,蔡叔在流放中死去,周王朝得到了鞏固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