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信口:隨口。雌黃:一種名叫“雞冠石”的黃赤色礦物,古時寫字用黃紙,寫錯了就用雌黃做的顏料塗抹再寫。指言論不妥隨口更改,也指隨口亂講,輕下論斷。後比喻不顧事實,隨口亂說或者惡意誣陷。

魏晉時期,上層社會清談之風大盛,西晉大臣王衍就是一個出名的清談家。此人少年時就伶牙俐嘴,他在文學名家山濤府上作客,以清秀的儀表、文雅的談吐,贏得四座讚賞。山濤卻感歎道:

“日後耽誤天下的,未必不是此人啊!”

王衍成年後,愛好老子、莊子的學說,善於用老、莊的道家思想解釋儒家經義,講授玄理。講的時候,他總是身穿寬袍大袖的衣服,手執玉柄麈尾(用鹿的尾毛製成的拂塵),輕聲慢語,滿嘴都是玄妙空虛的怪話,每逢義理講得不恰當時,便隨口更改,毫不在乎。

人們因此稱他是“口中雌黃”。

王衍做事也習慣於隨便更改。他先把女兒嫁給太子為妃,後來太子遭陷害,他怕受牽累,趕快上表請求離婚。太子冤案昭雪後,他因喪失氣節被判禁錮終身。西晉皇族爭權鬥爭愈演愈烈,釀成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亂”,王衍卻在亂中被兩位得勢王爺看中,官拜尚書令。但他顛三倒四的習性不改,身居要職卻不以天下為念,隻顧擴張自己的權勢。西晉王朝敗亡,王衍推卸責任,隨口說自己“一向不幹預朝政,罪不在我”。結果還是難逃一死,被敵軍俘去監禁在民台內,半夜敵將下令推倒屋牆,把他活埋在瓦礫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