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原意是一旦失敗,就要慘遭殺害,心、肝等五髒肺腑和腦漿迸裂流塗滿地。後指事情失敗,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秦朝末年,沛縣的縣令叫泗水亭長劉邦押送一批服勞役的民工去驪山擴建秦始皇的陵墓。不料走到半路上,民工們接二連三地伺機逃走了。
劉邦心想,這下可糟了,自己肯定要被治死罪。心一橫,索性把剩下的人都放走,帶著十幾個不願走的,躲進芒碭山,聚集人馬,準備起義。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要推翻秦王朝的統治,各地農民紛紛響應。
沛縣的縣令眼見大勢所趨,也想歸順陳勝,但又怕壓不服其他人,便與他屬下的兩個小吏曹參、蕭何商量,決定請回在沛縣很有威望的劉邦。
劉邦得信,帶著一百多人的隊伍,回到沛縣。剛近城門,沛縣縣令在城頭上看到劉邦隊伍人數不少,實力不小,恐怕他今後不服從指揮,立即變了卦,下令關上城門,不讓劉邦進城,還準備把蕭何、曹參殺掉。蕭、曹二人見勢不妙,方即買通守城士兵,翻過城牆,逃到劉邦那裏,詳細講述了實際情況。
劉邦聽了大怒,便寫了一封信,用箭射進城裏,號召大家殺死縣令,共同抗秦,舉行起義。
城裏的百姓見了信,果然設法殺了縣令,大開城門,迎接劉邦進城,並一致推選劉邦做縣令。
劉邦推辭著說:
“現在天下大亂,各地紛紛起義反秦。情況危急,如果將領選擇不當,一旦失敗了,大家的人頭就要落地,肝、腦、鮮血就會沾滿一地。我不是怕死,而是能力不夠。希望大家能推選更合適的人員吧!”
雖然劉邦一再推辭,但由於他很有威信,大家還是推選他作了縣令,尊稱他為沛公。
後來,劉邦率軍轉戰南北,和項羽的起義軍一起推翻了秦朝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