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原來比喻用騙術欺騙人,現在比喻反複無常。

戰國時期,宋國有一個老人,家裏除了自己就沒有其他的人了。老人很孤獨,天天獨自麵對四麵牆,連個說話的對象也沒有,他決定養些猴子來做伴。別人問他為什麼不願意去收養一些孩子來養?老人說:“養一個孩子不容易,如果將來他對你好呢,自己還覺得是一個安慰;如果是一個不孝子,那就太讓人難過了,所以不如養幾隻猴子好一點。”

剛開始的時候,老人和這些猴子相處得很不融洽,常常鬧得不可開交。不過老人很有耐心,很快就將這些猴子的脾氣摸熟了,就照著這些猴子的個性開始與它們溝通。接著,老人開始訓練這些猴子做一些簡單的事情,比如替自己拿拿東西,或者是跑跑腿之類的。後來有人對老人建議說:“老人家,你養的這些猴子一個個都挺聰明的,而且您說的話它們又都肯聽,不如您教它們表演一些節目。如果能讓這些猴子去表演掙錢的話,既可以解決自己養老的問題,也可以解決養活這些猴子的問題,真是兩全其美。”於是老人決定開始教猴子們進行表演。在老人的努力下,猴子們終於練好了幾個表演動作。於是老人就每天帶著這些猴子去街上進行表演。

隨著猴子們一天天長大,老人覺得再要像以前那樣放開給猴子們吃東西,不僅讓這些猴子長得越來越胖,動作越來越笨拙,而且自己的經濟也有點負擔不起了。於是,老人決定減少這些猴子們的口糧,控製一下它們的食量,讓它們減減肥。不過老人知道,如果自己一下子就將猴子們的食量減少的話,這些猴子一定會不高興,說不定就不會再像從前那樣聽自己的話了。所以老人沒有馬上對猴子們宣布自己的決定,而是根據猴子們的脾氣,想出了一個好主意。

一天,老人對這群猴子說:“從明天開始給你們吃橡果。每隻猴子每天早上吃三個,晚上吃四個,怎麼樣?”這話一說完,這群猴子立刻不願意了,它們又叫又跳,認為老人給它們吃的東西太少了。等這群猴子鬧了一會兒之後,老人說道:“好啦,好啦,我知道啦,你們不要再鬧了。如果你們覺得每天早上吃三個,晚上吃四個太少的話,那麼就早上吃四個,晚上吃三個,怎麼樣呢?”猴子們一聽,覺得這還差不多,於是就不再吵鬧,而是拍著手表示同意。就這樣,老人在沒有增加開支的情況下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而猴子們也因為自己的想法得到了肯定而高興。於是皆大歡喜,按著這個製定好的計劃開始了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