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資源
科學家調查研究表明,我們人類生存的這顆星球的水資源總量約達14.1億立方千米之巨,其中海水約占97.2%,陸地水約占2.8%。陸地水中的大部分是冰川和永久性積雪,再除去鹹、鹽水外,實際可利用的淡水僅占陸地的0.64%。陸地水資源的數量很少,可供利用的淡水資源則更少。難怪有識之士驚呼:人類麵臨的下一個生態危機將是淡水資源短缺!為了開辟新的水源,解決用水緊張問題,人們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巨大深邃的海洋。沿海一些工業發達國家相繼開始向海洋索取淡水資源。依靠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充分開發海水資源,是人類克服全球淡水資源短缺危機的必由之路和希望所在。
在地球的南極,有著千米厚內陸冰蓋以及南、北極洋麵上漂浮無數大小冰山,最大的能夠達到數百平方千米,構成極為豐富的淡水庫。
海洋裏的化學元素
海水中溶解了大量的氣體物質和各種鹽類。人類在陸地上發現的100多種元素,在海水中可以找到80多種。人們早就想到應該從這個巨大的寶庫中去獲取不同的元素。
難以提取的鉀是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一種重要元素,它也是海洋寶庫饋贈給人類的又一種寶物。海水中蘊藏著極其豐富的鉀鹽資源,據計算總儲量達5×10的13次方噸,但是由於鉀的溶解性低,在1升海水中僅能提取380毫克鉀。
溴是一種貴重的藥品原料,可以生產許多消毒藥品,例如大家熟悉的紅藥水就是溴與汞的有機化合物。溴還可以製成熏蒸劑、殺蟲劑和抗爆劑等。
地球上99%以上的溴都蘊藏在汪洋大海中,故溴還有“海洋元素”的美稱。據計算,海水中的溴含量約65毫克br厘米3,整個大洋水體的溴儲量可達1×10的14次方噸。
鎂不僅大量用於火箭、導彈和飛機製造業,還可以用於鋼鐵工業。近年來鎂還作為新型無機阻燃劑,用於多種熱塑性樹脂和橡膠製品的提取加工。
另外,鎂還是組成葉綠素的主要元素,可以促進作物對磷的吸收。鎂在海水中的含量僅次於氯和鈉,總儲量約為1.8×10的15次方噸,主要以氯化鎂和硫酸鎂的形式存在。全世界鎂砂的總產量為7.6×10的6次方噸br年,其中約有2.6×10的6次方噸是從海水中提取的。
鈾是高能量的核燃料,是原子能工業的重要原料。陸地上的鈾礦資源非常有限,鈾礦儲量隻不過100萬噸,而海水中卻有取之不盡的鈾礦藏,高達45億噸,是陸地儲量的4500倍。有人測算,1千克鈾可供利用的能量相當於2250噸優質煤。如果將來海水中的鈾能全部提取出來,比地球上目前已探明的全部煤炭儲量還多1000倍。
“能源金屬”鋰是用於製造氫彈的重要原料。海洋中每升海水含鋰15~20毫克,海水中鋰總儲量約為2.5×10的11次方噸。隨著受控核聚變技術的發展,同位素鋰-6聚變釋放的巨大能量最終將和平服務於人類。鋰還是理想的電池原料,含鋰的鋁鎳合金在航工業中占有重要位置。此外,鋰在化工、玻璃、電子和陶瓷等領域的應用也有較大發展。因此,全世界對鋰的需求量正以每年7%~11%速度增加。
海洋——天然的運輸線
海洋雖有風濤、暗礁之險,卻是平坦無阻的天然水上大道,把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和地區連接了起來。在沒有任何航渡工具的洪荒太古時代,海洋分隔不相連接的各大陸和島嶼,成為不可逾越的障礙。人類一旦掌握了航渡工具,特別是在現代航渡工具高度發達的情況下,海洋成為世界各地交通運輸的大動脈。全世界上萬個大小港口通過密如蛛網的海上航線,把世界各國連通起來。
海運航線是天然的道路。海洋航路通過能力不受限製,可以多船並行、自由超越和相互交會。開辟這樣的航路,不用征用土地,不要投入巨額資金和勞工,也無需日常維護與保養。
海運可以運送各種形狀、形態和尺寸的貨物。固態的、液態的、氣態的,顆粒狀的、粉末狀的,其他形狀和巨大尺寸的整體貨物,都可以裝運。
每年40多億噸的海運外貿貨物中,液態的石油占了海運量的一半左右。其次是固態的礦石、煤炭和糧食。這幾種貨物是海運的大宗,占了海運量的60%以上。
海上航道沒有爬高和下坡,可節省額外的燃料消耗。海水摩擦力小,很小的動力便能推動巨大的輪船前進。海船可以設計得很大,為節省運費,已經建造了載重幾十萬噸的貨船和載重上百萬噸的超級油輪。不難計算,一艘25萬噸的礦石船裝運的貨物,用載重量為10噸的大卡車運輸,需要25000輛;用火車運輸,需要載重量為50噸的車皮5000節,以25節編組一列火車,則要編組200列火車。要知道,這樣巨量的礦石,是遠從巴西或澳大利亞產地航行上萬千米運往目的地的。公路、鐵路運輸,怎能與海運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