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開國大典》
《開國大典》所描繪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時天安門國慶典禮的盛況。藍天白雲,風和日麗,廣場開闊,紅旗如海,天安門城樓金碧輝煌。畫家在進行嚴謹的寫實描繪中,借鑒了民間美術和傳統工筆重彩的表現手法,把場麵渲染的不僅恢宏,而且喜慶熱烈,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神采奕奕、氣度不凡。作者使藍天與地毯、紅柱子、紅燈籠及紅旗等形成強烈的對比,增加了歡慶的氣氛。在寫實手法的描繪中,畫家又進行了大膽的藝術加工,如透視和光影的處理都沒有嚴格地按西方寫實繪畫中的素描要求,在畫麵的右側部位減去一根柱子,這些都是為了適應並強化畫麵主題和總體的需要,同時也適於中國廣大讀者的審美情趣。這幅作品還具有較強的裝飾性、抒情性,高度評價:《開國大典》是“富有裝飾意味的紀念碑性的大型曆史畫”。
畫家艾中信說:“《開國大典》在油畫藝術上的主要成就是創造了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中國油畫新風貌。這是一個新型的油畫,成功地繼承了盛唐時期裝飾壁畫的風采,體現了民族繪畫特色,使油畫朝著民族化的方向發展。”徐悲鴻看了《開國大典》之後,興奮地說:“董希文圓滿地完成了任務,應得一百分。”
《開國大典》一直被譽為“共和國成立的藝術見證”。它深入人心,凝聚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的愛國情感。至此,繪畫界掀起了董希文所一直倡導的“油畫中國風”,《開國大典》無疑成為這一理論的典範之作,而這種思潮一直影響至今。
2.《哈薩克牧羊女》
1948年,董希文創作的《哈薩克牧羊女》,是一幅既富麗又柔和,極具裝飾美的作品,沒有生搬硬套古代壁畫的痕跡,倒是把兄弟民族地區風情形象地表達出來了。作品取材於作者親身經曆過的生活感受,他對形式的探求則完全出於對生活誠摯的感情。他在《哈薩克牧羊女》中吸收了北魏藝術中剛健奔放的線與形的表現,基本上用冷色線和平塗的淡色塊作裝飾性處理,為中國現代美術史留下了這一淡雅俊逸的作品。
三、艾中信
艾中信(1915~2003),上海市浦東人。1941年,畢業於中央大學藝術係;1943年,為中國美術學院副研究員;1946年,在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擔任副教授;1950年,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1954年,在中央美術學院擔任教授兼油畫係主任;1978年,任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去世前任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理事長。
艾中信幼時即萌生了對繪畫的興趣,早年即已認定“為人生而藝術”的道路,堅持藝術來源於生活的方向,所以他注重和擅長於從寫生中敏銳地捕捉視覺的生動的東西,又熱心於投入社會實踐以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他有著深厚的中國傳統藝術修養,並將其滲透到現實主義的油畫創作中,關注鄉土與人民生活的真實反映,擅長於寫生的整體性把握,突出寫意性的生動,創造寫生與寫意相結合的獨特風格。
1.《開國大典》
《開國大典》所描繪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時天安門國慶典禮的盛況。藍天白雲,風和日麗,廣場開闊,紅旗如海,天安門城樓金碧輝煌。畫家在進行嚴謹的寫實描繪中,借鑒了民間美術和傳統工筆重彩的表現手法,把場麵渲染的不僅恢宏,而且喜慶熱烈,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神采奕奕、氣度不凡。作者使藍天與地毯、紅柱子、紅燈籠及紅旗等形成強烈的對比,增加了歡慶的氣氛。在寫實手法的描繪中,畫家又進行了大膽的藝術加工,如透視和光影的處理都沒有嚴格地按西方寫實繪畫中的素描要求,在畫麵的右側部位減去一根柱子,這些都是為了適應並強化畫麵主題和總體的需要,同時也適於中國廣大讀者的審美情趣。這幅作品還具有較強的裝飾性、抒情性,高度評價:《開國大典》是“富有裝飾意味的紀念碑性的大型曆史畫”。
畫家艾中信說:“《開國大典》在油畫藝術上的主要成就是創造了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中國油畫新風貌。這是一個新型的油畫,成功地繼承了盛唐時期裝飾壁畫的風采,體現了民族繪畫特色,使油畫朝著民族化的方向發展。”徐悲鴻看了《開國大典》之後,興奮地說:“董希文圓滿地完成了任務,應得一百分。”
《開國大典》一直被譽為“共和國成立的藝術見證”。它深入人心,凝聚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的愛國情感。至此,繪畫界掀起了董希文所一直倡導的“油畫中國風”,《開國大典》無疑成為這一理論的典範之作,而這種思潮一直影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