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曆的二月初四,生活在雲南元陽縣碧播山一帶的哈尼族,都要歡度別開生麵的姑娘節。這一天清晨,天還沒有亮,男人們就出門挑水。天蒙蒙亮時,他們再砍回一擔柴,接著就生火燒水,把洗臉水恭恭敬敬地端給慢騰騰起床的婦女。然後,男人們開始煮飯、洗菜、剁豬食、洗碗筷、帶小孩,做平常婦女們做的事。婦女們則悠閑地坐在一旁,或做點針線活,或指揮男人幹活。如果是未出嫁的姑娘們,則連針線活也不必做,因為今天是屬於她們的節日。
午飯後,男人們急忙趕到寨中的公共娛樂場所。按習俗,先到的人最為勤快,後到的人最為懶惰。一些年輕的小夥子,向情人借來女式的新衣新褲,打扮成姑娘的樣子,在歡快的音樂聲中翩翩起舞,直到太陽偏西才回家做飯,繼續服侍婦女到深夜。姑娘節才宣告結束。
關於姑娘節的起源,流傳著一個古老而淒美的故事。
很久以前,碧播寨四麵環山,山上終年泉水潺潺,林木茂盛,景色非常漂亮。寨裏有一位姑娘,名叫尤瑪,生得比金竹花還標致。長大後,尤瑪愛上了英俊彪悍的青年獵人戛期,兩人私下裏訂了終身。
但是在古代,哈尼族的姑娘要結婚,自己是做不了主的,婚姻大事要由土司頭人和父母決定。尤瑪的父母很貪財,他們把女兒許配給了土司的獨眼兒子。尤瑪痛苦極了,決心以死來表達對愛情的忠誠。
二月初四這天,尤瑪獨自上山砍柴,遇到了同村和鄰村的三個姑娘,她們都是好朋友。尤瑪流著淚,向她們訴說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幾個姑娘抱在一起,痛哭不止。原來,她們也是古老婚姻製度的受害者,在父母和頭人的包辦下結了婚,日子過得一點也不幸福。四個姑娘忘了砍柴,也忘了回家,在山頂上盡情地傾訴苦衷,越說越發愁,越說越傷悲,最後一咬牙,就一起跳崖自盡了。
悲劇發生後,哈尼族人也開始反省他們的習俗,覺得再也不能蠻橫幹涉年輕人的婚姻大事了,特別是姑娘們,應該讓她們自己去選擇意中人。為了告誡後人,他們把每年的二月初四定為“姑娘節”,以表示尊重婦女和尊重婚姻自由。
現在,哈尼族男女青年自由相愛後,就自己選日子結婚,不要彩禮,也不辦酒席,隻用幾杯香茶招待前來祝賀的賓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