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亞加拉河橫跨美國紐約州與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邊界,是連接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一條水道。河流蜿蜒而曲折,南起美國紐約州的布法多,北至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楊格鎮,全長僅54千米,海拔卻從174米直降至75米,上遊河段河麵寬2~3千米,水麵落差僅15米,水流也較緩。從距伊利湖北岸32千米起河道變窄,水流加速,在一個90°急轉彎處,河道上橫亙了一道石灰岩構成的斷崖,水量豐富的尼亞加拉河經此,驟然陡落,水勢澎湃,聲震如雷,形成了尼亞加拉瀑布。
尼亞加拉瀑布號稱世界七大奇景之一,與南美的伊瓜蘇瀑布及非洲的維多利亞瀑布合稱世界三大瀑布。它以宏偉的氣勢,豐沛而浩瀚的水汽,震撼了所有的遊人。從伊利湖滾滾而來的尼亞加拉河水流經此地,突然垂直跌落51米,巨大的水流以銀河傾倒之勢衝下斷崖,聲及數裏之外,場麵震人心魄,形成了氣勢磅礴的大瀑布。
尼亞加拉瀑布的形成在於不尋常的地質構造。在尼亞加拉峽穀中,岩石層是接近水平的,每英裏僅下降19~22英尺。岩石的頂層由堅硬的大理石構成,下麵則是易被水力侵蝕的鬆軟的地質層。水流能夠從瀑布頂部的懸崖邊緣筆直地飛瀉而下,正是由鬆軟地層上的那層堅硬的大理石地質層所起的作用。更新世時期,巨大的大陸冰川後撤,大理石層暴露出來,被從伊利湖流來的洪流淹沒,形成了如今的尼亞加拉大瀑布。通過推算冰川後撤的速度,瀑布至少在7000年前就形成了,最早則有可能是在2.5萬年前形成的。當時瀑布應該位於安大略湖的南岸,高度應在100米以上,聲勢之大,應遠非今天所見瀑布之能比擬。
尼亞加拉瀑布及由它衝出來的尼亞加拉峽穀的形成有著特殊的地質條件,目前尼亞加拉瀑布所在地的表層岩石屬於古生代的誌留紀白雲岩,抗侵蝕能力極強,但這層岩石之下卻是脆弱的頁岩和沙質岩層瀑布的常年衝蝕,使得石灰岩崖壁不斷坍塌,致使尼亞加拉瀑布逐步向上遊方向後退。據1842~1927年觀測記錄,平均每年後退1.02米,落差也在逐漸減小,照此下去,再過5萬年左右,瀑布將完全消失。
為了挽救尼亞加拉瀑布,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加兩國政府耗費巨資采取了控製水流、用混凝土加固崖壁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瀑布後退速度控製在每年不到3厘米。
最長的瀑布——基桑加尼瀑布
位於非洲的剛果(金)的剛果河的上遊段,剛果河從高原突然墜落到平原,形成了世界上最長的瀑布——基桑加尼瀑布群。
基桑加尼瀑布是由許多瀑布組成的瀑布群,瀑布群分布在100千米的河道上,跨越赤道,其中有7個比較大的瀑布,南邊的5個瀑布相距較近,落差也不大。最大的一個瀑布寬800米,落差50米。在下遊地段又有一係列的瀑布,其中“利文斯頓瀑布”,總落差有280米,這裏兩岸懸崖陡壁,河寬僅有400米,最窄的地方隻有220米,洶湧咆哮的河水奔騰直下,氣勢壯觀,因此蘊藏著豐富的水利資源。從動力學的觀點來看,該瀑布群是個天然的發電站,每年可提供上百億度的電力。
尼亞加拉河橫跨美國紐約州與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邊界,是連接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一條水道。河流蜿蜒而曲折,南起美國紐約州的布法多,北至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楊格鎮,全長僅54千米,海拔卻從174米直降至75米,上遊河段河麵寬2~3千米,水麵落差僅15米,水流也較緩。從距伊利湖北岸32千米起河道變窄,水流加速,在一個90°急轉彎處,河道上橫亙了一道石灰岩構成的斷崖,水量豐富的尼亞加拉河經此,驟然陡落,水勢澎湃,聲震如雷,形成了尼亞加拉瀑布。
尼亞加拉瀑布號稱世界七大奇景之一,與南美的伊瓜蘇瀑布及非洲的維多利亞瀑布合稱世界三大瀑布。它以宏偉的氣勢,豐沛而浩瀚的水汽,震撼了所有的遊人。從伊利湖滾滾而來的尼亞加拉河水流經此地,突然垂直跌落51米,巨大的水流以銀河傾倒之勢衝下斷崖,聲及數裏之外,場麵震人心魄,形成了氣勢磅礴的大瀑布。
尼亞加拉瀑布的形成在於不尋常的地質構造。在尼亞加拉峽穀中,岩石層是接近水平的,每英裏僅下降19~22英尺。岩石的頂層由堅硬的大理石構成,下麵則是易被水力侵蝕的鬆軟的地質層。水流能夠從瀑布頂部的懸崖邊緣筆直地飛瀉而下,正是由鬆軟地層上的那層堅硬的大理石地質層所起的作用。更新世時期,巨大的大陸冰川後撤,大理石層暴露出來,被從伊利湖流來的洪流淹沒,形成了如今的尼亞加拉大瀑布。通過推算冰川後撤的速度,瀑布至少在7000年前就形成了,最早則有可能是在2.5萬年前形成的。當時瀑布應該位於安大略湖的南岸,高度應在100米以上,聲勢之大,應遠非今天所見瀑布之能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