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事情應當從走出茹家漊說起。那應當是上一世紀末,我這是從母親的年齡推算而定。我母親出生於一九二五年,生於上海這城市。假如我外公是在二十二歲的年齡生我母親,我就有理由認為我曾外祖父是在我外公出生前五至七年走出茹家漊來到杭州。五至七年的時間要創業立家雖然有些緊迫,可我以為在那世紀轉換之際,世事瞬息萬變,如不能迅速抓住機會,就不可成就大業。所以這五至七年與其他時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就這樣,我曾外祖父走出茹家漊的時候,已是上一世紀末,辛亥革命還遠遠未來到。我曾外祖父腦後拖一條辮子,攜了一串草鞋與兩吊大錢,上了烏篷船。關於我曾外祖父這時的服裝,我很費了一番揣摩。我想一個世代箍桶的青年,理應是一身短打,腰間紮一根汗巾。然而像我曾外祖父這樣有誌向的青年,他去杭州就是要改寫這箍桶的曆史,他也許會穿一件長衫。像他這樣高大的身材,穿一件長衫,相當有氣派,一看就是能成業的樣子。當時,他的走並沒有格外引起人們的注意。茹家漊裏外出謀生的人很多,有一些一去不回,音訊全無。他的走是在後來引起注意。這時候,人們傳頌著他艱苦創業的事跡,“一串草鞋兩吊大錢”的細節就在此時流傳至今。我想,我曾外祖父,那個名叫茹繼生的人,不會是完全盲目地要去杭州。他應當是由一個同鄉介紹,去杭州一家箍桶店裏當夥計,茹家漊裏箍桶的名聲想當然是有一點的。茹繼生大概很早就流露出對杭州的向往,凡是有從杭州回家的鄉人,他總是要去聽他們說杭州。
西湖在他腦海裏是一番良辰美景,而那長巷深裏中藏身著的殷實勤勉的人生,卻使他怦然心動。茹家漊是個狹小的地方,山障水斷,視野隻有巴掌大一塊,這是我對茹家漊的重要印象之一。茹繼生一定感到了壓抑。他是那種有誌向卻決無狂想的人,他既相信機遇,也相信勤勞的雙手。他有時也會想到命運這樣的事,他想,難道箍桶真是永遠的命運嗎!我設想他讀過幾年私塾。因我知道,茹家漊裏我們有一個本家是一名塾師。以此來看,我們茹家是有著教育的傳統的,但做一名狀元的念頭顯然是被箍桶這營生給阻斷了,讀書的好傳統卻還是一代一代保存了下來。所以,會記賬、識字。這使我曾外祖父不同於一般的夥計,是他日後奮鬥成功的條件之一。就這樣,茹繼生總是對那些去杭州的人說,為他留意留意機會。有時候,他還會對兄弟茹繼衛說:我先去杭州城落下了腳,再來帶你。茹繼衛對杭州的興趣不大,可是對哥哥卻有著足夠的敬意,於是便也等待著茹繼生去了杭州再來接他的那一日。茹繼生的長輩對他去杭州是什麼態度,我無從推敲,我隻能推想,茹家漊因是個地產薄寡,憑手藝吃飯的地方,人們對離鄉背井向來抱有淡泊而現實的觀念。他們不是那種鄉土情長的人,這從我母親的人生態度中也可看出。所以,茹繼生去杭州在當時沒有激起什麼波瀾。茹繼衛當去送他一程。船走出茹家漊,到蕭山西興錢塘江換船,再從錢塘江進杭州。這條路線也是日後他無限風光的攜家回鄉的道路。這時候,他心中有些茫然,也有些興奮,他隱隱地覺得,倘若有一天要再回去,那個茹繼生就不是今天的茹繼生了。他又想,從此,自己是要過人家簷下走的日子了,樣樣比不得在家,須看人眼色,聽人話音,小心謹慎。
我想事情應當從走出茹家漊說起。那應當是上一世紀末,我這是從母親的年齡推算而定。我母親出生於一九二五年,生於上海這城市。假如我外公是在二十二歲的年齡生我母親,我就有理由認為我曾外祖父是在我外公出生前五至七年走出茹家漊來到杭州。五至七年的時間要創業立家雖然有些緊迫,可我以為在那世紀轉換之際,世事瞬息萬變,如不能迅速抓住機會,就不可成就大業。所以這五至七年與其他時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就這樣,我曾外祖父走出茹家漊的時候,已是上一世紀末,辛亥革命還遠遠未來到。我曾外祖父腦後拖一條辮子,攜了一串草鞋與兩吊大錢,上了烏篷船。關於我曾外祖父這時的服裝,我很費了一番揣摩。我想一個世代箍桶的青年,理應是一身短打,腰間紮一根汗巾。然而像我曾外祖父這樣有誌向的青年,他去杭州就是要改寫這箍桶的曆史,他也許會穿一件長衫。像他這樣高大的身材,穿一件長衫,相當有氣派,一看就是能成業的樣子。當時,他的走並沒有格外引起人們的注意。茹家漊裏外出謀生的人很多,有一些一去不回,音訊全無。他的走是在後來引起注意。這時候,人們傳頌著他艱苦創業的事跡,“一串草鞋兩吊大錢”的細節就在此時流傳至今。我想,我曾外祖父,那個名叫茹繼生的人,不會是完全盲目地要去杭州。他應當是由一個同鄉介紹,去杭州一家箍桶店裏當夥計,茹家漊裏箍桶的名聲想當然是有一點的。茹繼生大概很早就流露出對杭州的向往,凡是有從杭州回家的鄉人,他總是要去聽他們說杭州。
西湖在他腦海裏是一番良辰美景,而那長巷深裏中藏身著的殷實勤勉的人生,卻使他怦然心動。茹家漊是個狹小的地方,山障水斷,視野隻有巴掌大一塊,這是我對茹家漊的重要印象之一。茹繼生一定感到了壓抑。他是那種有誌向卻決無狂想的人,他既相信機遇,也相信勤勞的雙手。他有時也會想到命運這樣的事,他想,難道箍桶真是永遠的命運嗎!我設想他讀過幾年私塾。因我知道,茹家漊裏我們有一個本家是一名塾師。以此來看,我們茹家是有著教育的傳統的,但做一名狀元的念頭顯然是被箍桶這營生給阻斷了,讀書的好傳統卻還是一代一代保存了下來。所以,會記賬、識字。這使我曾外祖父不同於一般的夥計,是他日後奮鬥成功的條件之一。就這樣,茹繼生總是對那些去杭州的人說,為他留意留意機會。有時候,他還會對兄弟茹繼衛說:我先去杭州城落下了腳,再來帶你。茹繼衛對杭州的興趣不大,可是對哥哥卻有著足夠的敬意,於是便也等待著茹繼生去了杭州再來接他的那一日。茹繼生的長輩對他去杭州是什麼態度,我無從推敲,我隻能推想,茹家漊因是個地產薄寡,憑手藝吃飯的地方,人們對離鄉背井向來抱有淡泊而現實的觀念。他們不是那種鄉土情長的人,這從我母親的人生態度中也可看出。所以,茹繼生去杭州在當時沒有激起什麼波瀾。茹繼衛當去送他一程。船走出茹家漊,到蕭山西興錢塘江換船,再從錢塘江進杭州。這條路線也是日後他無限風光的攜家回鄉的道路。這時候,他心中有些茫然,也有些興奮,他隱隱地覺得,倘若有一天要再回去,那個茹繼生就不是今天的茹繼生了。他又想,從此,自己是要過人家簷下走的日子了,樣樣比不得在家,須看人眼色,聽人話音,小心謹慎。
茹繼生走出茹家漊的景象,使我想起了狀元茹棻之父、茹敦和的形象。我覺得茹繼生和茹敦和這兩個不同時代的茹姓者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雖然一是官宦,一是草民;一是讀書人,一是手藝人,似是水火不可交融。可他們的謹慎、篤慎、求實、兢業,卻如出一轍。這種創業性的品行似乎是周期地在我們家曆史上出現,積累起勞動的果實,以供後人揮霍拋撒。這是我們茹姓中最穩定、最理性、最富進取性的精神表現。而這種精神卻總是接不上氣,不能持續。它在某一個偶然的時機裏突然地閃爍出耀眼的光芒。茹繼生這會兒出發了,這是一個揭開我們家近代史帷幕的人物,他的出發為後來我們家一連串的出發或者叫作逃亡打響了第一炮。他出發是在一個細雨蒙蒙的日子,我這樣想是為他的離鄉增添了一點感傷的氣息,也為了突出水鄉這一背景。那船在雨霧中悄然行走的情景帶有一種恍如隔世的味道。這是籠罩在我整個兒的敘述之上的情感。我敘述的情景總是那樣無聲無息,如夢幻。杭州的奇情異景是在後來才對我曾外祖父顯現的,一開始,我曾外祖父的身心全被當一名夥計的瑣碎繁忙占據了。那箍桶店老板應是同鄉紹興人氏,這就是他願意雇傭我曾外祖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