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的第六感給科學家以參照,有學者進一步認定,人類的認知係統中也有著獨特的“第六感”。
2005年底時,美國有科學家撰文稱,人類大腦可能具有“盲視”的功能。人類可以不通過感覺器官而直接感應到外界信息,近似於一種“第六感”。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指出,大腦額葉部區域可早於人類意識之前感知到危險,並且提供早期的警告幫助人類逃脫。研究人員在研究中發現,腦部的一塊區域——又被稱為前扣帶皮質,可能會覺察出環境中細微的變化,並起到預警作用,提醒人們逃脫困境。
大腦能給人預警,是人類的潛意識問題,並不能簡單地等同於第六感。“這是一個信息處理區域,根據信息在決定形成過程中的作用來區分處理的先後順序。看起來,它能夠把有關動機和效果的信息聯係起來,從而帶來認知的變化,改變人們對事物的看法。”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心理學研究員約書亞·布朗博士表示,當我們有可能犯錯誤時,甚至在必須做出困難決定之前,前扣帶皮質實際上已經察覺到了這種“困境”,因此前扣帶皮質在大腦對外界的認知與反映中便擔當了一個早期的警告係統。當我們的行為可能導致負麵結果時,前扣帶皮質便預先警告我們,讓我們更小心,避免犯錯。
實驗中,研究人員讓健康的年輕人響應在計算機屏幕上出現的一係列信號。參加者必須根據屏幕上所出現的箭頭的方向很快地按鍵盤上的按鍵。但為了試驗出被測試者處理未知事件時腦部運動狀況,研究人員有時會插入另一個較大的藍色箭頭,使得參加者必須轉換思維,而按另一按鍵。掃描參加者的腦部活動顯示,最後隻要僅僅顯示與較大箭頭相關的藍色,就足以發動前扣帶皮質的活動。研究人員解釋,這項研究表明腦部的這塊區域提早了解到事物信息,盡管你未必能意識到它。
研究人員指出,我們所感知世界的信息就像一座冰山,但以意識的方式呈現出來的卻僅為冰山一角。很多的信息隻能是處於非意識狀態,存儲在我們大腦的某個部位。當在某些情況下,這些信息會“莫名”地呈現,但之前我們也是完成了一個對此信息的存儲過程,隻是一直處於“潛在狀態”。因此,大腦早於我們意識進行一些腦部運動,也是屬於大腦認知活動的正常範圍。
有關第六感的討論和研究,目前仍然在進行當中。希望有一天科學發展到一定水平能夠幫助人們解開“第六感”的秘密。
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效應,又名偽藥效應、假藥效應、代設劑效應,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洽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有人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人類生理反應,但亦有人認為這是醫學實驗設計所產生的錯覺。這個現象無論是否真的存在,科學家至令仍未能完全理解。
安慰劑效應於1955年由畢闕博士提出,亦理解為“非特定效應”或受試者期望效應。
一個性質完全相反的效應亦同時存在——反安慰劑效應:病人不相信治療有效,可能會令病情惡化。反安慰劑效應可以使用檢測安慰劑效應相同的方法檢測出來。例如一組服用無效藥物的對照群組,會出現病情惡化的現象。這個現象是由於接受藥物的人士對於藥物的效力抱有負麵的態度,因而抵銷了安慰劑效應,出現了反安慰劑效應。這個效應並不是由所服用的藥物引起,而是基於病人心理上對康複的期望。
醫務人員可以利用安慰劑,以激發病人的安慰劑效應。當對某種藥堅信不移時,就可增強該藥物的治療效果,提高醫療質量。當某種新藥問世,評價其療效價值時,要把藥物的安慰劑效應估計進去。如果某種新藥的療效與安慰劑的療效經試用後,相差不大,沒有顯著的差異時,這種新藥的臨床使用價值就不大。這也就是為什麼一些新藥剛剛問世時,人們往往把它們當作靈丹妙藥,而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後,其熱潮消失、身價下降的原因。安慰劑效應在藥物使用過程中比比皆是。甚至如心絞痛這樣嚴重的器質性疾病,使用安慰劑也有1br3以上的患者獲得症狀的改善,許多鎮痛劑都具有明顯的安慰劑效應。還有一些病人,在使用安慰劑時,也可出現惡心、頭痛、頭暈及嗜睡的藥物副反應,這也屬於安慰劑效應。
使用安慰劑時容易出現相應的心理和生理效應的人,被稱為安慰劑反應者。這種人的人格特點是:好與交往、有依賴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好注意自身的各種生理變化和不適感、有疑病傾向和神經質。
安慰劑效應是一種不穩定狀態,可以隨疾病的性質、病後的心理狀態、不適或病感的程度和自我評價,以及醫務人員的言行和環境醫療氣氛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就出現了安慰劑效應有時明顯,有時不明顯,或根本沒有的現象。我們應當記住,在病人中安慰劑效應是較易出現的,大約有35%的軀體疾病病人和40%的精神病病人都會出現此種效應。也正由於病人有此心理特點,才使江湖醫生和巫醫術士得以有活動市場,施展其術。
有報告記錄到大約1br4服用安慰劑的病人,例如聲稱可以醫治背痛的安慰劑使有關痛症得到舒緩。這些痛症的舒緩,不單是靠病人報稱,而是可以利用客觀的方法檢測得到。這個痛症改善的現象,並沒有出現於非接受安慰劑的病人身上。由於發現了這個效應,政府管製機關規定新藥必須通過臨床的安慰劑對照測試,方能獲得認可。測試結果不單要證明患者對藥物有反應,而且測試結果要與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群組作比較,證明該藥物比安慰劑更為有效。由於醫生對有關療程實用性的觀感會影響其表現,亦可影響病人對療程的觀感。因此,此藥物測試必須以雙盲方式進行,醫生及病人都不會知道該藥物是否是安慰劑。
最近還發現,模擬手術也會出現相似的現象,所以,有部分的外科手術技術必須進行安慰劑對照研究(極少會以雙盲方式進行,原因很明顯)。為了使測試得到支持,藥物測試群組會比安慰劑對照群組獲得更好的待遇。幾乎所有以這個對照方式進行的研究都顯示安慰劑可改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