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三年四月二十七日,天王宮侍衛匆匆跑來說:“忠王殿下,幼天王召見您。”李秀成心裏一震:天王病重不起,此時幼天王召見,莫非……
李秀成急忙趕到天王宮,隻見太子洪天貴福淚流滿麵跪在龍床邊,信王洪仁發、勇王洪仁達、章王林紹璋、幼西王蕭有和、幼讚王蒙時雍等人垂淚肅立一旁。李秀成一驚,連忙跪下叩頭,哽咽說:“天王他……”
“忠王,請起來說話吧。天王他……已經升天了。”林紹璋一向深得天王信任,見大家隻顧流淚,隻得告訴實情。
李秀成一聽,頓時淚如泉湧,感慨萬端。金田起義後,天王率領廣西兄弟轉戰數省,定都天京開創天國,何等英明。不料內訌之後,天王對異姓心生猜忌,雖然大破江南大營後一度振興,但天王重用兩個長兄執掌朝政,各路大將擁兵自重不聽號令,形勢轉入危難。安慶失陷後,英王在壽州犧牲,郜雲寬四王蘇州獻城被李鴻章斬殺,自己苦心經營的蘇福省被淮軍占領,天京危急萬分。可是,天王仍然拒絕自己讓城別走的忠言,才落得這樣的結果。不管怎麼說,自己畢竟是天王的臣子,再苦再難也得為天王盡忠。如今,天王在這天京危在旦夕的時候升天了,天京怎麼辦,天國怎麼辦?
“各位王爺,天王有何遺命?”李秀成首先想到這個關鍵問題。
太子洪天貴福隻有十六歲,還在哀哀哭泣。信王看著林紹璋幹咳一聲,林紹璋忙說:“忠王,天王臨終遺命,由幼天王繼位。”
“臣李秀成,叩見陛下!”李秀成連忙給洪天貴福叩頭。
“忠王請起!”洪天貴福連忙將他攙起,自己也站起來,擦了一把眼淚,看著諸王說:“各位王爺,湘軍進攻甚急,父王在這個時候升天,你們有何良策?”
林紹璋自知是外臣,看看信王洪仁發。洪仁發平時仗著老三是天王作威作福,如今老三死了,就像丟了魂一般六神無主。見大家看著自己,摳摳腦門,再看看躺在龍床上的洪秀全,咕噥說:“老三早不死晚不死,偏偏在這節骨眼上死了,真是死得不是時候!”話一出口,大概自己也覺得不恰當,對洪天貴福說:“大侄兒呀,老三把江山交給你,你作主吧,大伯聽你的就是了!”
洪天貴福雖然年紀不大,畢竟在王宮的時間長了,也知道大伯、二伯沒本事,章王除了對父王忠心,也是個沒主意的人,幹王還沒回來,唯有靠真忠軍師李秀成了,忙說:“忠王,您是真忠軍師,父王把天國的兵馬交給您,請您拿主意吧!”
“臣李秀成遵旨!”李秀成激動得熱血沸騰,連忙給幼天王叩頭,然後站起來,大聲說:“幼天王,諸位王爺,湘軍攻打甚急,天王升天,此事非同小可,萬不可草率。”
“李秀成,你就別囉嗦了。你幹脆說,該怎樣給老三——不不——給天王風風光光辦喪事好了。”洪仁發打斷他。
李秀成堅定地說:“幼天王,臣以為,此時絕不能發喪,隻能悄悄安葬天王。”
“大膽李秀成,你敢這樣對待天王?”洪仁發跺腳跳起來。
李秀成沉痛地說:“幼天王,各位王爺,我也想給天王風風光光操辦喪事。可你們想過沒有,清妖鐵桶圍困,一旦得知天王升天,必定加緊瘋狂攻打。我天國將士所以能餓著肚子守城,源於對天王的耿耿忠心,若得知天王升天,必然軍心渙散。形勢如此危急,還能風風光光辦喪事嗎?”
這麼一說,洪仁發啞口無言。林紹璋是天國元老,說當年西王在長沙城下中炮升天,也是悄悄安葬的。洪天貴福這才明白李秀成不發喪的原因,忙說:“忠王,就依你說的,接下來該怎麼辦?”
“幼天王,各位王爺,形勢危急,我們必須化悲痛為力量,以天國前途為重。如果大家沒有異議,請勇王、信王主持,抓緊將天王悄悄安葬。我原來備有幾千套清妖的服裝,這就去部署兵力嚴密防守,尋找清妖的薄弱之處,一旦城破,就換上清妖的服裝,保衛幼天王和各位衝出去,投奔浙江的侍王,以圖東山再起。”
2.巧拒淮軍
曾國荃的湘軍吉字大營來到金陵城下兩年多了,盡管財政捉襟見肘,朝廷還是將李國泰退回的二十一萬兩軍餉解送到了金陵。可是,湘軍合圍三個月,仍然沒能打下金陵,朝廷可不滿意了。在浙江的左宗棠攻克杭州,李鴻章的淮軍於四月乘勝攻克重鎮常州,蘇南重鎮被淮軍占領。馮子材、魁玉率領的綠營也攻克了丹陽,前鋒距離金陵並不太遠。
這麼一來,精明的恭親王和慈禧太後看上了崛起的淮軍,命令李鴻章接防東壩。到了五月初,更明確給李鴻章下令:“現在金陵功在垂成,發撚蓄意東趨,遲恐掣動全局,李鴻章豈能坐視?著即迅調勁旅數千及得力炮隊前赴金陵,會合曾國荃圍師相機進取,迅奏膚功。”
李鴻章明白那是曾國荃的地盤不能染指,以地方穩定為由按兵不動。朝廷看破他的心思,不斷以廷寄下令:“現今事機緊要之時,李鴻章務當不分畛域,不避嫌怨,迅速遵辦,力圖共濟,不準稍有推諉。”
曾國藩老謀深算,畢竟李鴻章是自己的門生,比別人靠得住,主動發函給李鴻章,要他親自率軍到金陵來會剿,自己到金陵去坐鎮指揮;如果李鴻章不去,自己就在安慶運籌謀劃。強梁的曾國荃卻沒有大哥這麼深沉,他冒險進駐雨花台,以兩萬人頂住了李秀成三十多萬大軍四十六天猛攻,弟弟貞幹病死,為的就是奪取攻克金陵的首功,當然不願別人過來搶功勞,他給李鴻章寫信,露骨地說:“金陵所缺,在餉不在兵。”明白告訴李鴻章,我完全有能力攻克金陵,隻要你多給送軍餉過來,不要你派兵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