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再當爹喜得四女 又大考驟升二品(1 / 3)

“你們兩個各有所長,就不要相互謙虛,還是相互為師吧。”郭嵩燾調侃兩人,然後輕輕歎息:“可惜在下要準備應試,抽不出時間探究學問,隻能日後慢慢學了。”

次日,曾國藩告訴李鴻章自己要去報國寺養病,給幾人安排了讀書篇目,將《說文解字注》清點好,吩咐周升備轎,出城前往報國寺。他剛到,劉傳瑩也隨後來了。

報國寺方丈一真俗姓趙,名廣才,湖南湘潭人,世代務農,到父輩一代略有積蓄,在他七歲時送他到私塾讀書。天有不測風雲,廣才剛讀了四年書,便父母雙亡。族人合謀侵吞他家幾畝薄田,說他命犯華蓋克死父母,硬把他送進寺院出家。他成年後,遍訪南嶽衡山、五台山和嵩山等名山高僧,成為佛理精深的高僧。侍講學士和國子監學正光臨古寺,一真自然格外喜歡,吩咐安排精舍住宿,分撥兩個小沙彌早晚素食款待。

擺脫了世俗雜務纏繞,曾國藩覺得十分開心。兩人一起討論,劉傳瑩提出他的見解:近代儒者崇尚考據,不少人陷入死胡同,為隻言片語成日累月耗費精神,卻對世人身心無一益處。在下以為,應在詳細考據的基礎上領會前賢主旨,才會有實際價值。

曾國藩深以為然,也提出自己的見解:椒雲兄此言切中時弊,鄙人也深有同感。近世許多求學者,不以有益身心為目的,常常跟趨一時風尚。殊不知時移勢易,不數年風尚稍變,他們又拋棄原來所學,追求新的風尚。晚明以來,分漢學、宋學、詞章、經濟,以及一技一藝之流,都各有門派,更迭盛衰,後學者難免無所適從。若追尋其本原,其實都是聖道所存。今之學者忘其根原,常憑一己之念而希圖天下讚譽,或校求沒世之名,反而喪失了各自本原,為害於世,實在令人痛心!當今之時,必須糾正盲目跟風才行。

這一席交談討論,兩人形成共識,一起討論務本之學,更規勸朋友,勸誡後進,兢兢業業追求經世致用的實學。隻有這樣,才能扭轉風氣。

他一邊閱讀《說文解字注》,一邊寫詩;劉傳瑩則聽從曾國藩的勸告,從《孟子集注考證》中搜尋出朱熹失傳已久的《孟子要略》重新整理;下午,則兩人一起下棋,有時和一真品茶談禪;晚上,小沙彌擺出兩個大木盆,木盆裏倒上熱水,兩人一邊泡腳,一邊把唐鑒教的靜坐和佛門打坐結合,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沉沉入睡。

然而,曾國藩畢竟不是世外高人,翰林院不時派人前來傳達事情,李鴻章幾個也隔三岔五前來看望,他不能修煉到一真大師那般四大皆空的境界。一個月過去,曾國藩隻得收拾行囊,和劉傳瑩向一真方丈告辭。

離開寺院,曾國藩又恢複了紅塵世俗忙碌的日子。第二天,他先到翰林院銷假上班,傍晚回來,給李鴻章幾個批改課業,也教兒子紀澤讀書寫字,感受天倫之樂。

“你們兩個各有所長,就不要相互謙虛,還是相互為師吧。”郭嵩燾調侃兩人,然後輕輕歎息:“可惜在下要準備應試,抽不出時間探究學問,隻能日後慢慢學了。”

次日,曾國藩告訴李鴻章自己要去報國寺養病,給幾人安排了讀書篇目,將《說文解字注》清點好,吩咐周升備轎,出城前往報國寺。他剛到,劉傳瑩也隨後來了。

報國寺方丈一真俗姓趙,名廣才,湖南湘潭人,世代務農,到父輩一代略有積蓄,在他七歲時送他到私塾讀書。天有不測風雲,廣才剛讀了四年書,便父母雙亡。族人合謀侵吞他家幾畝薄田,說他命犯華蓋克死父母,硬把他送進寺院出家。他成年後,遍訪南嶽衡山、五台山和嵩山等名山高僧,成為佛理精深的高僧。侍講學士和國子監學正光臨古寺,一真自然格外喜歡,吩咐安排精舍住宿,分撥兩個小沙彌早晚素食款待。

擺脫了世俗雜務纏繞,曾國藩覺得十分開心。兩人一起討論,劉傳瑩提出他的見解:近代儒者崇尚考據,不少人陷入死胡同,為隻言片語成日累月耗費精神,卻對世人身心無一益處。在下以為,應在詳細考據的基礎上領會前賢主旨,才會有實際價值。

曾國藩深以為然,也提出自己的見解:椒雲兄此言切中時弊,鄙人也深有同感。近世許多求學者,不以有益身心為目的,常常跟趨一時風尚。殊不知時移勢易,不數年風尚稍變,他們又拋棄原來所學,追求新的風尚。晚明以來,分漢學、宋學、詞章、經濟,以及一技一藝之流,都各有門派,更迭盛衰,後學者難免無所適從。若追尋其本原,其實都是聖道所存。今之學者忘其根原,常憑一己之念而希圖天下讚譽,或校求沒世之名,反而喪失了各自本原,為害於世,實在令人痛心!當今之時,必須糾正盲目跟風才行。

這一席交談討論,兩人形成共識,一起討論務本之學,更規勸朋友,勸誡後進,兢兢業業追求經世致用的實學。隻有這樣,才能扭轉風氣。

他一邊閱讀《說文解字注》,一邊寫詩;劉傳瑩則聽從曾國藩的勸告,從《孟子集注考證》中搜尋出朱熹失傳已久的《孟子要略》重新整理;下午,則兩人一起下棋,有時和一真品茶談禪;晚上,小沙彌擺出兩個大木盆,木盆裏倒上熱水,兩人一邊泡腳,一邊把唐鑒教的靜坐和佛門打坐結合,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沉沉入睡。

然而,曾國藩畢竟不是世外高人,翰林院不時派人前來傳達事情,李鴻章幾個也隔三岔五前來看望,他不能修煉到一真大師那般四大皆空的境界。一個月過去,曾國藩隻得收拾行囊,和劉傳瑩向一真方丈告辭。

離開寺院,曾國藩又恢複了紅塵世俗忙碌的日子。第二天,他先到翰林院銷假上班,傍晚回來,給李鴻章幾個批改課業,也教兒子紀澤讀書寫字,感受天倫之樂。

此時,他想到十月是祖母八十大壽,朝廷賞賜的誥命軸必須及時送回老家增光添彩,讓四弟國潢親自送回去。他又想到前次給六弟捐了國子監學生,四弟一直心存芥蒂不願回家,便和國子監祭酒車意園先生商量,給捐了三十兩銀子領到一個國子監太學生頂戴,說定明年再捐一筆銀子便發給文憑。曾國潢本來就無意讀書,一見大哥給自己捐了一個國子監太學生頂戴,當即興衝衝戴在頭上,樂滋滋地說:“謝謝大哥!我如今是正兒巴經的國子監太學生了,文憑不文憑的無所謂,回去能風風光光,這件事就交給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