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好了!國藩多謝仁兄如此周到。”曾國藩喜出望外,請陸傳應自便,然後進行安排。
曾國藩把帶來的一千多團丁安紮在演武坪旁邊的桑園街,指揮所設在桑園街一棟趙姓祠堂裏。為了便於商討練兵事宜,他要滿弟國葆等人都住在祠堂裏,然後再去拜見嶽父。
3.王錱談兵
隊伍安頓下來,曾國藩立即將心思放在練兵上。
陸傳應官職低下,對自己十分謙恭,盡量提供方便,根本用不著擔心他掣肘作梗。衡州府也就百十老弱兵丁維持治安而已,更不用忌憚他們像鎮筸兵那樣尋釁鬧事。具備了這些條件,就能放開手腳操練人馬,錘煉出一支能打勝仗的雄師來。
可惜的是,遍觀全營,通曉技擊的不少,卻找不出一個真正懂得兵法戰陣的人才,他不由得又想起塔齊布。如果塔齊布在這裏,就好辦了。正要給塔齊布寫信,駱秉章派人送來公文,說南路土匪猖獗,茶陵、安仁兩縣失守,速派塔齊布率兵勇前往剿除。
得到這個消息,曾國藩隻得長長一歎。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當初江西太和與安福兩縣被土匪攻陷,江忠源派羅澤南與夏廷樾率湘勇征剿。羅澤南率湘勇進軍安福縣城,夜晚,兩千土匪襲擊,湘勇猝不及防,前營營官謝邦翰等八十一名湘勇陣亡。羅澤南異常悲憤,次日與李續賓分兵夾擊,斬殺土匪上千,餘匪潰散,又竄入毗鄰的茶陵、安仁兩縣。當地亂民紛紛加入,一起進攻縣城。縣城兵勇抵擋不住,半天便被土匪攻破了。
曾國藩隻得給塔齊布寫信,讓他率撫標營與辰州練勇趕赴兩地剿匪。塔齊布感激曾國藩的保薦之恩,曾國藩提議讓他率撫標營與辰勇獨自成軍,不再受鮑起豹管控,更是十分興奮,決心建一番功業報答曾國藩。二人率軍前往,那些土匪在安福領教過湘勇的厲害,得知又是湘勇來了,倉皇迎戰半個時辰,便棄城潰逃。
得到兩地縣城收複的消息,曾國藩很是高興,再次看到了團練具備明顯的戰鬥力,湘勇練成強大的軍隊為期不遠。現在沒有人掣肘作梗,要加緊操練。
為此,他買來戚繼光的《紀效新書》與《練兵實錄》分發各營營官,還找來古今兵書鑽研戰陣,從諸葛亮的八陣圖,到唐代李靖的六花陣,再到戚繼光的鴛鴦陣,一一照樣畫葫蘆臨摹圖形,交給楊載福與鮑超兩個教官,讓兩人教陣法。楊載福當過千總,那是靠打仗不怕死掙來的,卻不懂陣式。鮑超雖然武藝高當過什長,卻是個一字不識的大老粗,大聲叫苦說:“大人,我教行列技擊還行,卻不懂什麼陣式。要不,等塔參將回來,諸守備也行。”
曾國藩明白,這兩人能當教官,也不懂陣式,隻得說:“既然如此,你們就參照戚繼光的<練兵實錄>操練吧。時間不等人,務必好好演練實戰技擊,才能到戰場上殺敵立功!”
過了幾天,王錱從郴州來信,說聽到赴江西援軍在安福受挫,營官謝邦翰等八十一人陣亡,悲憤欲絕寢食難安。這些勇丁都是羅山先生的弟子,是自己同窗兼鄉鄰好友,謝邦翰是自己妹夫,彼此情誼深厚形同骨肉。打算回湘鄉去招募數千湘勇,與原部合成一軍,赴江西剿賊,上為報效國家,下為個人報仇。
看了王錱來信,曾國藩很高興,對國葆說:“璞山忠勇男子,是劉琨、祖逖一類人物。他訓練勇丁時間最長,如今剿匪多時,頗有實戰經驗,讓他來衡州麵商,必有裨益。”
國葆對王錱訓練勇丁的方法很了解。王錱重視勇丁技能,經常讓勇丁雙腳縛上鐵瓦跑步跳躍增強腳力,還用板車裝滿石頭,讓勇丁在操練場上拉車來回增強臂力。幾個月下來,勇丁的體能顯著高於其他營。然後,王錱訓練勇丁步伐隊列陣式,三令五申講明陣式分合變化。他采納古代陣式,結合當今實際情況,創造了城牆、梅花與大鵬陣,經常舉行隊伍對抗演練。經過反複操練,他的勇丁對這些陣式熟記於心,能在不同情況下運用不同陣式。兩方驟然相遇,勇丁迅速結成陣式,對方無法突破。當對方隊伍變動時,他們立即變換陣式猛烈攻擊,往往以少勝多。在現今湘勇中,王錱統帶的左營,堪稱實力最強。
聽說大哥寫信召王錱來衡州,國葆也很高興:“璞山能來,當然最好。”
過了幾天,王錱帶著四名親兵來到衡州。他在郴州剿匪有功,駱秉章保舉他為七品候補知縣。頭上有了頂戴,他恭恭敬敬拜見曾國藩。
曾國藩急忙將他攙起,吩咐親兵敬茶,待他坐下,才說:“璞山,我請你過來,為的是共商討賊大事。你有何見解?”
王錱將杯中茶一飲而盡,挺身站起說:“大人,卑職上次給大人的書信說過,立即回鄉招募數千勇丁,與手下熟戰勇丁合成一軍,開赴江西剿賊,望大人恩準!”
曾國藩微笑說:“璞山豪氣幹雲,鄙人深感欣慰。太平軍猖獗,鄙人身為團練大臣,也亟欲我湘勇早日開赴前線,將太平軍一舉殲滅。然欲速則不達,此事還需從長計議。我奉張製軍之邀,率湘勇進駐長沙數月,深感今日之弊不在兵少,而在兵勇不和,敗不相救。而其不和之故,在綠營藐視團練。再則由於征調兵勇來自各地,這一鄉百來人,那一都數十人,臨時拚湊組成隊伍,士卒之間彼此互不熟悉,營官將領之間互不了解,人數再多,也是一盤散沙。隊伍開赴前線,因地形地勢阻隔,各處一隅,難免存在勞逸不均的現象。交戰之時,往往這一營奮勇出戰,那一營卻袖手旁觀,甚至對苦戰受傷的兵勇譏諷恥笑。這樣的隊伍,想靠他們去平定太平軍,怎麼可能呢?為今之計,必須徹底掃除以前弊端,改革軍製,達到上下協同,萬人一心的境界,方能百戰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