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一目了然,人如果有不謙之心,無論做什麼,都會徒勞無功。
“謙虛之功與勝心正相反,”王陽明說,“人有勝心,為子則不孝,為臣則不敬,為弟則不能恭,與朋友則不能相信相下。至於為君亦未仁,為父亦未慈,為兄亦不能友。人之惡行,雖有大小,皆由勝心出,勝心一堅,則不複有改過徙義之功矣。”
在《書石川卷?甲戌》中,王陽明把“謙”發揮到學問中去,他說:“從前的學者學問有淺深之別,所以許多人的思想都不會相同。我們今天學習古聖先賢的教訓,應該反之於心,不必刻意求和他們的思想同,更不必求和他們的思想異,隻須求‘是’。倘若你的想法和古聖先賢的說法有衝突,不妨深思。深思許久後仍覺得古聖先賢的話不對,也沒有什麼大害,但絕不能對古聖先賢妄加詆毀。程頤說得很好,‘要學別人對的地方,不必揪著他不對的地方狂呼亂叫’。”
這就是謙,謙的反麵自然是傲。“今天的學者就如管中窺天,稍有所得,即自滿、自以為是,狂妄不已。和別人談話時,別人還未說完,他就露出自命不凡、輕視譏笑的嘴臉,大有拒人於千裏之外之意。他們卻不知道,真懂得‘謙’的人在旁邊觀看,不禁為他捏了一大把汗,而且自己也為他感到羞愧得無地自容。而他卻還不知曉,仍擺出令人生厭的嘴臉。真是悲哀!”
不謙之人,自以為是,自高自大,永不可能做到良知所提醒的“仁恕”。什麼是仁恕?人人都喜歡鳳凰麒麟,人人都厭惡毒蛇猛獸。仁恕就是,不能把毒蛇猛獸放到別人懷裏,也不要強迫別人遠離鳳凰麒麟。用孔子的話講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喜歡的,不要強讓別人喜歡。這是良知的本然,良知所以能辨別是非,就是因為有好惡。你不喜歡吃狗屎,就不能強讓別人吃;你特別喜歡獲得金錢,你就不能讓別人失去金錢。
有一天,你發現很多人都討厭你,也許並非是你具備了毒蛇猛獸的心,但肯定是具備了毒蛇猛獸的形。這種形就是“己所不欲,強施於人”。你明明不喜歡痛苦,可聽說了別人痛苦的往事後,卻當成笑料,毫無悲憫之心,這就是自己不想要的,卻希望發生在別人身上。
王陽明在給弟子王嘉秀的作業上批注說,做人其實就是不斷光複自己良知的過程。想要光複自己的良知就必須克製自己的種種私欲,在人際交往中,最要不得的就是不能仁恕。
我們常說,要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然而其實這並不難,因為良知知道什麼是美好的、什麼是醜惡的。你遵循你的良知指引,知道了什麼是美好什麼是醜惡,你固然就知道了對方心目中的美好和醜惡。你知道了對方心中的好惡,那就明白該怎麼去為善去惡。我心就是天理,世間種種問題,都是我心能考慮出來的,那何必去心外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呢?
這話一目了然,人如果有不謙之心,無論做什麼,都會徒勞無功。
“謙虛之功與勝心正相反,”王陽明說,“人有勝心,為子則不孝,為臣則不敬,為弟則不能恭,與朋友則不能相信相下。至於為君亦未仁,為父亦未慈,為兄亦不能友。人之惡行,雖有大小,皆由勝心出,勝心一堅,則不複有改過徙義之功矣。”
在《書石川卷?甲戌》中,王陽明把“謙”發揮到學問中去,他說:“從前的學者學問有淺深之別,所以許多人的思想都不會相同。我們今天學習古聖先賢的教訓,應該反之於心,不必刻意求和他們的思想同,更不必求和他們的思想異,隻須求‘是’。倘若你的想法和古聖先賢的說法有衝突,不妨深思。深思許久後仍覺得古聖先賢的話不對,也沒有什麼大害,但絕不能對古聖先賢妄加詆毀。程頤說得很好,‘要學別人對的地方,不必揪著他不對的地方狂呼亂叫’。”
這就是謙,謙的反麵自然是傲。“今天的學者就如管中窺天,稍有所得,即自滿、自以為是,狂妄不已。和別人談話時,別人還未說完,他就露出自命不凡、輕視譏笑的嘴臉,大有拒人於千裏之外之意。他們卻不知道,真懂得‘謙’的人在旁邊觀看,不禁為他捏了一大把汗,而且自己也為他感到羞愧得無地自容。而他卻還不知曉,仍擺出令人生厭的嘴臉。真是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