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陽明看來,“立誌”歸根結底是“成就自我”,即成就自己的理想人格——成為聖賢。他說:“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能成己,才能成人。”
立誌神通廣大:立誌成聖,就成聖;立誌成賢,就成賢。
無論是聖人還是賢人,按王陽明的看法就是善人。所謂善人就是“父母愛你,兄弟喜歡你,家鄉父老敬愛相信你”的那種人。
父母愛你,兄弟喜歡你,父老鄉親敬愛你,僅憑你是個好人就足夠了嗎?
不夠!王陽明所謂的立誌成善人,是站在萬物一體的世界觀角度而言的。所謂萬物一體,是把天地萬物當成自己身體、心靈的一部分,感同身受。可這天地萬物中如果有惡劣的東西呢?比如我身體長了個毒瘤,唯一的辦法就是,割掉它。
所以,王陽明所謂的善人不是幫老太過馬路,也不是見到任何人就眉開眼笑,被人說“你人真老實”的善人,而是對是非好惡如冰炭般分明的善人。
若想成為這種道德和智慧兼備的善人,必須要勤學。勤學學什麼?有人說,自然那是學習經典。學習經典隻是呼喚出我們固有的良知,並非是學習外在的知識。跳到陽明心學上來,我們要學習陽明心學,必須要讀以下經典:《大學問》,這是王陽明對世界觀、人生觀的基本看法,也是致良知的簡單流程。《傳習錄》和《王陽明全集》,若想知某人的哲學,必須要了解此人的言論和事跡。這就是知行合一,不讀王陽明的生平,你不會太透徹理解陽明心學簡易明快背後的深義。
在王門四規中,王陽明所說的勤學,其實不是知識。因為良知具足,學外在的知識隻是驗證良知固有的知識而已,這不是迫在眉睫的事。王陽明最關注的還是美好的品德,勤學就是學習那些或者說是呼喚良知固有的那些諸如勤奮、堅定、謙虛等美德。
因為這些美德是人類良知所固有的,所以人人皆同。掌握了這些美德,你就能和他人建立良好的感應,正如一麵明鏡,無論是什麼人,來到你這麵鏡子麵前,原形畢露。這也就是光明良知的手法。
我們在勤學過程中,難免會犯錯,於是就有了改過。勤學是王陽明方法論“事上練”的理論依據。如果我們不去事上練,心失去了存在意義。但我們事上練時,常會有錯誤,這緣於我們良知的光明程度不夠。認識到錯誤後,立即把它改正,在這過程中,我們的良知就被光明了一些。
王陽明說,眼睛如果不在心的指使下去看五光十色,眼睛就是無用的;耳朵如果不在心的指使下去聽萬籟之音,耳朵就是無用的;鼻子如果不在心的指使下去聞雜陳五味,鼻子就是無用的。
你說你有眼睛,但視而不見;你說你有耳朵,但充耳不聞;你說你有鼻子,但聞而不知香臭。這不能說你有眼睛、耳朵和鼻子。
正如你說你有良知,可從未做過任何善事,怎麼能說你有良知?
所以,必須要事上練,事上練的過程中出了錯,立即改正,這就是知行合一。
王陽明說,人皆有良知,所以人人都知道過錯,但是否有勇氣去改,並非人人都能做到。“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若留滯於中,則又因藥發病”。及時地改正錯誤,才是聖人之道。
雖然一切道理都在我心,但外在的監督、提醒也不可缺少。它們就如同製度。在好的製度下,壞人也能變好人;在壞的製度下,好人也能變壞。而我們必須要去親近那些好的製度,凡是好的製度,都是一些人在良知命令下做出的。在我們的人生中,必須要有一群好的朋友在身邊,大家互相砥礪、互相糾錯,從而成就彼此。這就是責善。
把王門四規放到家庭中,它同樣適用。正如王陽明在立誌一節中所說的那樣,父母如果喜歡你為善,你為何不為?一個家庭就是一所學校,長輩、平輩和晚輩都須勤學,成為好人,人人也都有犯錯的時候,要勇於改正。大家互相監督、磨礪,最終成己成人。
其實,陽明心學概念、理論、條條框框紛繁複雜,若想進王門,路徑之一就是這王門四規。看似毫不出奇的八個字,寄托了王陽明對世人的良苦用心。而在他看來,隻要真的做到這八個字,那成聖成賢,隨你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