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人人皆有:《書諸陽伯卷·戊寅》(1 / 2)

那天,南大吉問王陽明:“我為政總有過失,先生為何沒有說法?”

王陽明反問:“你有什麼過失?”

南大吉就把自己為政的過失一一說給王陽明聽。

王陽明聽後說:“你這些過失,我都指點過你。”

南大吉愣住了:“您說過什麼?”

王陽明接口道:“如果我沒有說過,你是怎麼知道這些過失的?”

南大吉恍然:“良知。”

二人相視而笑。

幾天後,南大吉又來見王陽明,歎息說:“如果身邊有個能人經常提醒我,我犯的過失可能會少點。”

王陽明回答:“別人的提醒不如你自己良知的提醒。”

南大吉這次恍然得更徹底。

又過幾天,南大吉來問王陽明:“行為上有了過失可以改變,心上有了過失可如何是好?”

王陽明看了他一眼,說:“你現在良知已現,心上不可能有過失,心上沒有過失,行為上也就不可能有過失。當然這是從理論上來講,實踐中,還需要刻苦修行。”

講這兩個故事的目的很簡單:良知這東西,人人皆有,而且你隻要肯見它,它就在。

回到這篇《書諸陽伯卷?戊寅》,更容易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王陽明所說的“道”,毋庸置疑就是良知,人人皆有良知,正如天上有太陽和星星。隻是很多人不用心,視而不見,或者是看到了,卻漠然視之。

曾有個叫徐樾的弟子請教王陽明。王陽明說:“你不必說你的功夫如何,請舉例子。”徐樾就興奮地舉起例子來,他舉一個,王陽明否定一個,舉了十幾個,已無例可舉,相當沮喪。王陽明指點他道:“你太執著於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陽明就指著船裏的蠟燭的光說:“這是光。”在空中畫了個圈說,“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燭光照耀的湖麵說,“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處,“這還是光。”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興奮起來,說:“老師我懂了。”王陽明說:“不要執著,光不僅在燭上。”

徐樾到底懂什麼了?王陽明所謂的“光不僅在燭上”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封家信告訴了我們答案。

燭光,就是我們的良知,我們不僅要看到燭芯上有光,凡是它能照耀到的地方都有光,即是說,我們一旦致了良知,就如點燃蠟燭一樣,能照徹天地。

王陽明另一層深意大概是,不要把良知當成死物,它是能擴展、能生天生地的。所以要動起來,不要靜坐在那裏,空空如也。

隻要你動起來,良知之光就能照徹到任何地方,無論是你的內心還是大千世界。

良知就如太陽、星星,人人皆有,當它發光時,人人皆能見。

那天,南大吉問王陽明:“我為政總有過失,先生為何沒有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