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洛茲的聰明之處。可以想像,即使是心懷敵意的聽眾聽了這段演講的開頭也會心平氣和的。你不防設想一下,如果不采用這樣的開頭,而是在演講一開始就立刻去批評聽眾對國際聯盟的錯誤見解,大談國際聯盟是怎樣的不可靠……那將怎樣?聽眾還能這樣安靜地坐在下麵聽他的演講嗎?
在學習、工作和教學中,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克服思維定勢,使思維更開闊,更深刻,更靈活,更敏捷。諾貝爾獎獲得者,華裔科學家丁肇中在談到他的科學研究體會時說:“20世紀70年代;人們已經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種誇克組成的;我的問題是,為什麼隻有3種誇克?為了尋找新誇克,我決定建造一個高靈敏度的探測器。當時所有的人都認為隻有3種誇克,因為3種誇克可以解釋所有的現象,所以這個實驗被費米國家實驗室和西歐核子中心拒絕了,認為是不能的。1972年到1974年間,我們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用一個比較低能的加速器來做這個試驗,終於發現了一種新的誇克。這就表示,以前說隻有3種誇克的觀念是錯的,有第四種誇克,就有可能有第五種、第六種,把以往的觀念改變了。”
定勢對人的心理活動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也有消極的幹擾作用。前者有助於認知思維活動的迅速、敏捷而有效地進行,後者則相反,它使創造性思維活動受到限製,難以突破舊框框,或使思維僵化缺乏靈活性。甚至造成認知的歪曲反映。我們了解了這一規律可利用定勢的積極作用,克服其消極作用,這將有利於我們對新事物新特征的認知,有利於開展創造性思維。那麼,如何破除心理定勢呢?
1.找一找
現代科學證實,人的潛力是無窮的,關鍵在於開發。而人類潛力寶庫的大門卻被“我不能、不可能”等心理定勢的“封條”封住了。這些“封條”有的封住了自我意識,有的封住了對外界事物的正確認識,找到“封條”是我們首先必須做的事。
你可以從自身入手,列出“我不能”、“我做不到”等一些想法(如他是我們班學習最好的學生,我不可能超過他;我學不好外語等等)。再有,找一找自己認為“理所當然”的東西(如某某是權威,當然是對的;黑白膠片當然拍不出彩色效果來等等)。
此外,還可以到自己當前發展所遇到的一些阻礙中找一找。
2.想一想
找到這些想法後,先要想一想它們的依據是什麼?如我學不好外語是因為我年紀大了;某權威是對的,因為大家都那麼認為等等。這些理由都好像很有道理。
接著,再問一問自己,這裏有沒有必然的聯係?年紀大對學外語好像有影響,可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為,成人的言語能力通常在80歲時隻表明稍有衰退,在90歲時衰退也僅是中等的。眾所周知,徐特立52歲學俄文,馬寅初、恩格斯70多歲還學外語。
最後,明確一點,我沒有做到的原因不是我沒能力,而是我“認為”自己不能,是這種定勢的觀念影響了我。
3.做一做
有些事人們之所以不去做,隻是我們認為不可能,而許多的不可能,隻存在於人們的想象之中。打破心理定勢,有時隻需要做一做就行了。
古代有一位國王,他把幾個兒子帶到一座巨大的石門前,對他們說:“誰能推開這扇門,誰就繼承王位。”王子們望著巨大的石門,都搖搖頭放棄了。隻有最小的王子走過去,用力一推,門開了,就這麼簡單!
我們心理的“封條”壓在心頭,如一座大山,其實也就是一張紙,輕輕一碰就破了,所需要的隻是一點勇氣和行動而已。
心理學課堂:
1.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麵對生活中的失敗和挫折,厄運和災禍。當這些突如其來的變化降臨在我們麵前時,有人選擇抱怨,有人選擇浮躁,有人選擇等待,但我們是否想到選擇積極適應?
2.如果說我們是永遠的歌者,那麼“適應”則是人生一支不歇的歌。
詹森效應--別讓自己成為發揮失常的運動員
有一名運動員叫詹森,平時訓練有素,實力雄厚,但在體育賽場上卻連連失利。人們借此把那種平時表現良好,但由於缺乏應有的心理素質而導致競技場上失敗的現象稱為詹森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名列前茅的學生在高考中屢屢失利,有些實力相當強的運動員卻在賽場上發揮異常,飲恨敗北等等。細細聽來,“實力雄厚”與“賽場失誤”之間的惟一解釋隻能是心理素質問題,主要原因是得失心過重和自信心不足而造成。有些人平時“戰績累累”,卓然出眾,眾星捧月,造成一種心理定勢:隻能成功不能失敗,再加之賽場的特殊性,社會、國家、家庭等方麵的厚望,使得其患得患失的心理加劇,心理包袱過重,如此強烈的心理得失困擾自己,怎麼能夠發揮出應有的水平呢!另一方麵是缺乏自信心,產生怯場心理,束縛了自己潛能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