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講 國寶南遷 △三、從分到合(1 / 2)

第六十五講 國寶南遷 △三、從分到合

抗戰勝利,國寶東歸。文物避寇,三路西遷,幾經轉徙,幸免劫燹,最後分別遷定於四川的巴縣、樂山、峨眉。文物回歸,三處集中,會於重慶,曆時一年。於1947年5月始,首批文物,從重慶啟運東歸,水陸兼行,合計10批;12月8日,末批南遷國寶,運抵南京入庫。

三地合一。巴縣、樂山、峨眉三處文物東歸,不求迅急,隻計安全,首先彙集重慶。集中的次序,首巴縣,次峨眉,次樂山。集中倉庫的分配,在重慶向家坡,房屋依山勢建築,按上、中、下三層,分成甲、乙、丙三組。甲組倉庫,由前巴縣辦事處保管;乙組倉庫,由前樂山辦事處保管;丙組倉庫,由前峨眉辦事處保管。倉庫修繕告竣,集中工作,立即開始。遇到的困難是如何彙集——水路運輸,洪水期,時間短,輪船小,容量低,按五個月期限難以做到;常水期,僅通木船,危險性大。鐵路運輸,來回轉撥,費時費力,容易破損。汽車運輸,較為方便。於是決定,先將巴縣、樂山、峨眉三處文物用汽車運集於重慶,然後以登陸艇載運,隨大江順流東歸南京。

巴縣文物,1947年1月21日啟運,共80箱,行20公裏,經時八天,運到重慶。三個月後,峨眉文物,於5月15日,先以一輛輕車編特號前發,沿途實地履勘;履勘所得,且經一月商討,始定車運全程為由峨眉,循樂西(西昌)公路,徑達樂山,轉由樂內(內江)、成(成都)渝(重慶)兩公路而直抵重慶。雇用商車,又加公車,分21批,9447箱,運達重慶。又後,樂山文物則在峨眉文物集中結束之日啟運,而樂山、安穀間,猶須賴水運。故運輸全程,因客觀條件所限,自成為兩階段:安穀—樂山之間,水程轉駁;樂山—重慶之間,陸程車運。樂山庫存文物移運程序,先許祠,次土主祠,終以武廟。許祠與土主祠,距樂西公路一華裏許,田埂狹隘,難以通車,遂於公路旁設臨時站,以備裝載。裝成之車,次第集於新南門外縣立圖書館門前廣場,結隊待發。文物轉駁,分兩期進行。初期自1946年9月10日到30日,中間因下雨停工五日,計轉駁16天。當時以陸程車輛稀少,轉運不及銜接,致臨時轉運站倉庫存箱塞滿,而暫停水程轉駁。次期,自同年11月22日到29日,中間因雨停工三日,計轉駁五日。所有遷儲安穀鄉六庫文物,分33批,7286箱,最後運達重慶。巴縣、樂山、峨眉三處所藏文物統計,據歐陽達道《故宮文物避寇記》,因其間略有變化,故數字少有差異,隻供參考。巴縣、樂山、峨眉三地文物,都已集中重慶,再向南京集結。

國寶南遷途中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人與事,圖為故宮博物院同仁在重慶合影

集結南京。巴縣、樂山、峨眉三地避寇國寶,共16815箱,東歸南京。國寶避寇,萬裏輾轉,幾度驚險,安然回歸,來去離合,恰為10年。在文物集結的過程中,路經風雨,有驚無恙。如首次轉駁的文物,恰逢中秋佳節,明月東升,天氣清爽。各筏均經覆蓋竹簟(diàn,席)、油布。時過午夜,天氣驟變,狂風暴雨,天亮方停。所有員工,初聞風雨,互相喚起,率同筏工,冒雨在各筏加蓋油布。天明複查,有的受濕。當即卸運入庫,開箱逐一檢視。經查內有一二箱文物部分受濕,立即曬晾,待幹重裝。但是,拆箱一看,文物無恙,僅襯草、棉花、紙張受潮,隨時更換重裝。經查凡是未滲濕的箱件,都因箱內襯墊蒙蓋的牛皮紙阻水。實不幸中的大幸。

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的文物庫,敵偽時期被充作武器庫和傷兵醫院。原庫內文物2954箱,分存於北極閣等四處。1945年抗戰勝利,迅速辦理收複文物保存庫及散存文物。於1946年1月21日後,進行文物清點接收工作。全體人員,分成七組,遂於1月25日清點接收封存北極閣文物。其餘三處,相繼點收,至5月10日而完成。四川由巴縣、樂山、峨眉三處集中到重慶的國寶,也安全完好地集結到南京收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博物館在1939年9月3日正式宣戰前,多數藏品就抵達指定隱匿地點;9月5日,所有重要物品都撤離疏散。美國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最有價值的收藏品,大都會博物館等館藏藝術品被轉移隱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