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再分。國寶西遷,屢經險厄:如翻車,如雨淋,如觸礁,如炸彈,千辛萬苦,備嚐艱危,終於東歸,由十年分散,而一朝合聚。但是,文物遷回南京後,國內戰事,日趨緊張,有關決定,國寶遷台。遷台國寶,分為三批:第一批320箱,第二批1680箱,第三批972箱,共2972箱。(那誌良《典守故宮國寶七十年》)這約占南遷文物總數18970箱的15.6%,當然,其中大多是精品。
遷台過程,也有故事。第一批文物,用海軍軍艦運送,海軍人員家屬,聞訊趕來,拖兒帶女,攜帶行李,擠滿了船。怎麼勸說,也不下船。請來桂永清司令,百般勸慰,許願另派船,才都下了船。第二批是商船,還算簡單。第三批又是軍艦,船一開到,海軍官兵眷屬,就擠滿了艙位。箱件運上了船,物人混在一起。押運人又請來桂司令。他向大家開導,希望諸位下船。官兵眷屬哀求說:希望老長官,幫他們的忙——男女老幼,哭成一片。那種淒慘的場麵,桂司令也落了淚,隻有準許他們隨船。據當事人回憶,海浪拍船,狗在狂吠,風聲濤聲,孩子哭聲,似末日來臨。(那誌良《典守故宮國寶七十年》)這船不是專運文物的,沿途港口,都要停靠,1949年1月29日開出,2月22日才到基隆。不久文物轉到台中,先暫借存於糖廠倉庫,後轉到台中霧峰北溝庫房和地庫。我曾在1997年有幸參觀了這座簡陋並已廢棄的地庫。
故宮文物遷徙線路圖
1965年11月,台北故宮博物院新館落成,位於台北市士林外雙溪。遷台國寶,經過點查,保管良好,概無損失,這是因為“保管人員能以古物為生命之一部分”。後鑿山洞,修建地庫。1992年我有幸應邀參觀了台北故宮博物院文物庫,特別是山洞裏的國寶地庫。庫藏文物,如珍藏的瓷器,裹以絲綢,塞以棉花,放在鐵皮木箱裏,用絲綿或棉紙等物,層層包裹,密密充塞,防火防盜,恒溫恒濕,保存完好,令人讚歎。現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約65萬件,分為器物、書畫、文獻與檔案三大類(包括後來征集的文物藏品)。
國寶避寇南遷、西遷,抗戰勝利,文物回歸。後主要分藏狀況是:其一,運遷並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2972箱60餘萬件。其二,存南京博物院南遷文物2176箱104735件。其三,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所存11178箱,絕大部分於1950年、1953年、1958年三次返回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這三處是南遷文物回歸後分藏的概況。
故宮文物,原合為一。滄海變遷,時局動蕩,現分藏於兩岸。《三國演義》開篇曰:“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分開來說,都是大故宮的一部分;合起來說,全都是大故宮的文物:總之,共同典守中華五千年的文明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