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曾經著名的銥星公司,就製定過一個很有趣的目標:銥星計劃。
1987年,一群工程師提出了一個近乎童話般的偉大計劃:用77顆低軌衛星,共同組成一張覆蓋全球的通信網。如此一來,利用這些衛星的神奇能力,人們再也不用擔心手機會沒信號,即使身在南極,甚至是幾百米下的地底,也能與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保持通暢的聯係。換句話說,這個計劃一旦成功,完全足以統治當時全世界的通信業。
這個構想在當時來說幾乎難以想象,不過在製訂這項偉大計劃的時候,每個人都被這個計劃本身的光環吸引住了,以至於沒有人願意認真分析這種規模的計劃是否可行,更沒有估算這樣做所需花費的巨額成本,以及自己能否承擔起所要麵臨的結果。
其中,當時還是手機行業老大的摩托羅拉也被這個計劃吸引,投入了巨額資金,把持著銥星公司19%的股份,所有人都滿懷信心,憧憬著計劃成功的美好未來。
最後,銥星公司投入50億美元的巨額資金,開始了銥星計劃。隻可惜,現實總是殘酷的,遠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麼美好。撥打這種衛星電話本身產生的高昂費用,致使普羅大眾根本無力消費,進而導致公司收益低得可憐。再加上發射衛星的恐怖成本,以及緊隨而至的高負債風險步步緊逼,銥星公司不得不在紐約聯邦法院的要求下,宣布破產。
因為這個計劃,摩托羅拉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美國媒體曾經將這些工程師定義為“史上最不靠譜的員工”,至於他們提出的衛星網絡計劃,則成了最大的笑料。
網上有句玩笑話,一個人步子邁大了,就容易扯著蛋。話糙理不糙,說到底,目標並不是越大越好,一旦遙不可及,就會成為負擔。任何缺乏執行性或者無法達到的目標,都毫無用處。換言之,所謂目標,就是具有可執行性,能被實現,才可以稱作目標。
就像任正非曾經多次強調的那句話一樣:“我沒有思考什麼遠大的理想,我正在思考的不過是未來兩年我要做什麼,怎麼做。”對他而言,思考未來50年的事,是沒有意義的,兩年內的目標,倒是一個比較切合實際的計劃,也是比較容易控製和實現的。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為自己做長遠的打算,而是告訴我們,不要做長遠而又假大空的打算。比如,我們可以給自己定一個人生目標:做一個永遠學習的人。這個目標就是具有可執行性的,雖然長遠,但隻要我們稍稍努力,就能實現。
但是,諸如“我以後一定要掙到一個億”這樣的“小目標”,老實說,對於我們絕大多數人來說,是不太具有現實意義的。因此,這樣的目標最好還是盡量避免。
誠如網上人們對華為的那句評語:當所有人都想著摘星星的時候,華為所做的不過是跳起來摘果子而已,所以他們成功了。同樣的道理,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不要總是想著摘星拿月,不妨先做個摘果子的人。也許,果子摘得足夠多了,自然就能摘到星。
一夜暴富的前提是無數日夜的堅守
2015年1月,一個叫“李小文”的老人火了。他是中科院院士,是北京師範大學的一名主任,還是當選2014年“感動師大”的新聞人物。當然,最關鍵的是,他還是我國遙感領域的泰鬥,自創“李小文—Strahler”學派,在國際上享有盛名,其碩士論文被列入國際光學工程協會“裏程碑係列”。總之,他是一個“掃地僧”式的人物。
一時間,“現代掃地僧”“布鞋院士”“高手在民間”等詞語隨處可見。不過,人們在對這個一身“土氣”的老人大感欽佩之餘,也不禁有些豔羨。畢竟,誰不想一夜爆紅,讓全世界都傳唱自己的名字?誰不想一夜暴富,從此過上紙醉金迷的生活?
隨著社會的腳步加快,競爭的激烈程度也趨於白熱化,現代人也變得越來越急不可耐。錢,要賺快錢,慢了一步就是失敗;名,要年少成名,不然這輩子就廢了。於是人人都想著投機取巧,一步登天。今天有“情懷”,明天“舊時大上海”。
一句話,憑借各種營銷技巧“坑蒙拐騙”,怎麼吹噓怎麼來,怎麼投機怎麼搞,儼然一副成功人士的模樣,口口聲聲“不放過任何機會”“走對人生最關鍵的一步棋”“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就是贏家”……然而,在這種浮華喧囂的氛圍下,很多人卻忘記了:
飯是一口一口吃的,路是一步一步走的。哪怕如今已進入互聯網時代,也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省略掉“努力”這段路程,直接站到“成功”的終點上。常言道,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換來今生一次擦肩,成功也是一點點積累起來的。幾乎所有看上去“一夜暴富”的人,無不是經過了無數個日夜的堅守,才得以開花結果,綻放出最燦爛的輝煌。
如今,作為中國風頭最盛的企業之一,華為無疑站到了一個頂峰。同樣,它的老板任正非也成為無數創業者、企業家的學習對象。人們絡繹不絕地到華為“朝拜”,學習任正非的管理秘訣和成功之法,卻不知,秘訣其實就是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
很多人總問:“是什麼成就了華為?”固然,這個問題可以有多種解讀,甚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最根本的一條,還是任正非20多年不動搖的“技術創新”,始終秉持的“為客戶辦事”等理念。正如任正非所說,隻有抵住了各種機會主義和誘惑,持續堅持技術投入和服務付出,才能真正做到“一覽眾山小”,把競爭對手遠遠拋在身後。
有這樣一組數據:華為近十年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人民幣1510億,截至2013年12月31日,華為累計獲得包括國內與國外的專利授權高達36511件,在2015年,華為專利申請數量全球排名第一,2016年,華為又在國內專利申請排名中勇奪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