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要有務實的態度,還要有務虛的精神(3 / 3)

在華為,這三個指標既是領導幹部布置工作的要求,也是衡量工作效果的指標,它們貫穿於整個工作的全過程,有了這三個指標,員工就能確保工作執行到位。舉個例子,“在3小時內完成15000人的考勤統計,形成考勤表並及時上報給行政主管”。

在這個工作目標中,時量就是“3小時內”,數量就是“15000人的考勤統計”,質量則是“形成考勤表,上報行政主管”。取消其中任何一個“量”,都會影響到目標的實現。這樣一來,就能有效確保華為員工的工作目標不會過多偏離現實,更不會變得遙不可及,因為在運用各種指標進行衡量的過程中,任何不切合實際的因素都會被排除掉。

生活中,為什麼這麼多人都喜歡打遊戲,就是因為它將一個個任務量化,我們可以通過數據條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長,想著隻要再堅持一下就可以升級,於是一個小時接著一個小時,慢慢沉迷進去了。我們個人製定目標也可以效仿這種做法,盡量將我們的目標量化,這樣一來,目標就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變成了一組組可以看到的數據。

當然,前麵也提到過,並不是所有的目標都可以被量化,像心理體驗、價值觀、大方向之類的目標,就需要采取“能量化的量化,不能量化的質化”的原則了。

孫廷尉是華為老員工了,他的工作是為公司招聘高技術人才。由於這個工作涉及很多感性的東西,以至於很難用公司常見的量化法來製定目標。於是他就采取了“質化”的形式:第一,滿足公司研發部門新產品研發人力不足的需求;第二,完成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這樣,他就能避過直接的數據量化,而以工作的反饋來衡量了。

比如,他的第一個目標是從公司的角度自上而下來分解的,用以支撐公司戰略,包括招聘率的對應、人員是否按時到位、新聘員工素質是否符合業務需求,等等。

他的第二個目標則是基於崗位職責,以保證部門工作的正常運行。這又分出很多量化指標來,包括公司人力資源信息的定時上報,以及人力管理成本的減少等。

如此一來,孫廷尉的工作目標就很好衡量了,完成情況如何也能一目了然。憑著這個方法,他在華為工作10年,一步步從一名基層員工做到了今天的部門主管。

事實上,不論是量化目標,還是質化目標,本質上都是把目標變得可控製,讓它有一個可以把握的輪廓,以及一個判定的尺度,而不是降低目標的實現難度。畢竟,目標最終是否能夠達成,在結果沒有出來之前,仍舊是未定之天,我們誰也說不清楚。

但是,如果任由目標模糊不可控製,我們就很容易產生懈怠心理,進而白白浪費有效的工作時間,降低工作的效率。如果真是那樣的話,目標也就可有可無了。

此外,任何目標都必須限定時間,可具體到某年某月,甚至是某日某時。沒有時限的目標,即使量化得再好,也可能會使目標的實現變得遙遙無期。因為我們可能輕而易舉地為自己找到拖延的借口。同一目標,限定3年還是10年,計劃是完全不一樣的。

總之,任何無法量化及不設定時限的目標,都是無效的目標,因為它是模糊的,沒有量化,讓人不知到底該如何操作。我們在給自己製定目標時,應當盡量避免這種情況,除了要把目標定得符合實際,弄得更清楚明白之外,還要盡最大努力使其量化。

讓總目標大樹分出小樹杈

我們常常在說一個詞:階段性目標。是的,一個人這一生中,絕不可能隻有一個或幾個目標,而是會有無數個目標;一個人也絕不會永遠隻有一些小目標,必然還會有一個或幾個終極的目標。比如,這輩子做一個幸福的人,一定要賺夠多少多少錢……

這就導致了,很多時候,我們的前一個目標或後一個目標,終極目標或小目標之間,會產生一些衝突和矛盾。就好比我們立誌要做一名文學家,但是當我們還沒有在文壇上搏出自己的名聲時,為了養活自己,不得不幹一些與文學毫不相關的工作。這種情況下,掙錢這種對我們而言的“小目標”,就與我們的終極目標“文學家”有了些許矛盾。

麵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很多人會感到迷茫,進而放棄自己最初的理想,要不就是胡亂地瞎搞一通,結果啥也沒幹成,還白費心力,傷透了自己的心。

在華為,有一種目標分解法:讓總目標大樹分出許多小樹杈。這原本是為了便於公司管理,為高層管理人員配備的辦法。但若運用到我們個人身上,也是可以的。

所謂“讓總目標大樹分出小樹杈”,意思就是,先製定一個總目標,然後再根據職能、層級的不同,逐級分解大目標,使之成為符合各個層級的小目標,然後各個層級再共同發力實現各自的目標,等到最後所有人都完成自己的目標後,總目標也就實現了。

當然,這是針對公司、企業的做法。對我們個人而言,應該怎麼做呢?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現在有一個人從小立誌做一個科學家,那麼,他完全可以這麼做:

首先,他給自己製定了當“科學家”的總目標,那麼,接下來的幾十年裏,他所做的一切努力和付出,在大方向上應該都是朝著這個目標的。

然後,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必然要經曆學習生涯。這個時候,他就可以給自己製定階段性的目標:集中所有的精力努力學習,爭取考上大學,獲得深造的機會。

等到考上大學之後,他再次給自己製定目標:不要太過沉迷於大學的安逸生活,繼續學習數理化等諸多領域的知識,選定自己將來要鑽研的方向,確定自己到底是要當一名物理學家,還是化學家,抑或生物學家。與此同時,可以適當接觸其他領域的東西,以拓寬自己的知識麵,培養發散性的思維。這對將來的科研工作會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