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健康從心開始(1)(2 / 3)

相反地,習慣隻是我們培養的一種不需“思考”與“決斷”的自動反應,習慣是由我們自身所創造出來的。

鋼琴家按琴鍵不需經過“決定”,舞蹈家移動舞步不需經過“決定”,他們的反應是自動的,不需思考的。

非常類似的是,我們的態度、情緒、信仰也很易於習慣化。過去我們“學到”某種態度(也就是感覺、思想的方法)“適合”於某種情況;當我們遇到自己所認為的“相同情況”時,也會以同樣的方法來思考、感覺與行動。

我們應該了解,這些習慣不像癖好,隻要做個決定。再練習“演出”新反應與新行為,這些習慣是能夠予以摹仿,並加以改變扭轉的。鋼琴家要彈一個不同的琴鍵,他可以有意識地決定去按,舞蹈家要學新舞步,他也可以有意識地“決定”去學。完全學會新行為必須要不斷地注意與練習。

5.用理性思維拯救快樂

為了擺脫抑鬱,我們需要鼓勵自己的理性發揮功效,但請注意,雖然換位思考在戰勝抑鬱方麵有所幫助,但並不是靈丹妙藥。有時,抑鬱的人需要他人幫助自己回憶那些已經遺忘的事件,麵對他們不敢獨自麵對的事情,體恤他們的悲痛,幫助他們培養成熟的人格等。有時,人們抑鬱的程度如此之深,以至於要靠藥物來打開療效的大門(或幫助睡眠)。然而,當消極思維攻擊你的時候,了解並控製它將大有好處。方法之一就是理性地對待它。因此,“理性的、求證的方法”是我們應當大力培養的思維品質,然而,思維有幫手才能更好地戰勝抑鬱。理性思維的朋友和盟軍是所謂的“同情性思維”。我們需要培養同情性或是友好的理性,而非冷冰冰的理性。

6.擺脫空虛感

在生活中經常會聽到有些人長噓短歎:工作學習雖然很緊張,但依然感到生活空虛無聊,內心十分寂寞。空虛即無實在內容、不充實的意思。精神空虛是一種社會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

那麼如何才能擺脫這種空虛感,使自己的心理感到充實呢?

調整需求目標空虛心態往往是在兩種情況下出現的。一是胸無大誌,沒有現想與追求,而生活也就沒有內容,自然會覺得空虛。二是目標不切實際,使自己難以實現目標而失去動力。因此,擺脫空虛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目標,從而調動自己的潛力,充芝生活內容。

博覽群書讀書是填補空虛的良方。通過讀書使人能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使人從寂寞與空虛中解脫出來。讀書越多,知識越豐富,生活也就越充實。

忘我地工作工作和勞動是人擺脫空虛的極好措施。當人集在精力,全身心投入工作時,就會忘卻空虛帶來的痛苦與煩惱,並從工作中看到自身的社會價值,使人生充滿希望。

目標轉移當某一種目標難以實現,受到陰礙時,不妨轉移目標,如除了學習或工作以外培養自己的業餘愛好(繪畫、書法、打球……等)他因擾的心平靜下來。當有了新的樂越後,就會產生新的追求,有了新的追求就會逐漸完成生活內容的調整,並從空虛狀態中解脫出來,去迎接豐富多彩的生活。

7.保持健康心態的藝術性

“12年前,我去坎登的目的就是在那裏等待死亡。”瓦爾特·惠特曼說,“但是我在那個地方的每一天,都沐浴在陽光裏,與鳥類和鬆鼠生活在一起,遊泳時和魚兒嬉戲。這樣,我從大自然中重新獲得了健康。”

人們時常傳播著這樣的格言——

“疲倦勞累的康複,就是香甜的睡眠。”

“不管是天資還是優雅的教養都無法代替這一點,那就是甜美的酣睡!”

“水、空氣、陽光,這三項最重要的衛生和健康途徑是免費的,人人可得。”

當一個人找到了自己在生命中的位置,從事著自己喜歡的工作,那麼,他一定是快樂而健康的。成功地實現我們內心深處所渴望的東西,比如幸福的婚姻,是改善健康狀態和帶來快樂的源泉。通常,我們會發現,自己心靈所在即是我們能量的巨大寶庫,健康同樣如此。很多人都看到過這樣的事情:健康狀態不佳的人們,甚至是有殘缺的人、缺乏力量與決心的人,通過某個方麵的成功,突然被喚醒,被激發,竟達到了一種意想不到的健康狀態。

8.收起你的虛榮心

人總是渴望快樂並會千方百計地不斷去尋求、創造和享受快樂的。如果在現實中得不到真正的快樂,那麼就會到幻想或夢想中去尋求虛榮的快樂。

虛榮的方式之多,正和海沙一樣無限,為了他們的人種、身體,乃至眼色、鼻頭,他們都自誇著。土耳其的女人,她們以肥胖為榮;而美國的女人,卻以瘦長為美。不問虛榮所表現的形式如何,都是虛榮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