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材料:演講的骨和肉(2)(1 / 3)

一些專業性協會和團體也是最佳信息渠道。要注意這些團體看問題的角度往往是有局限性的。可以向一些獨立性的機構、協會、特殊利益集團請教,但是要根據你所了解的客觀標準權衡自己得到的答複。可能的話,采訪與你的立場不同的專家,尤其是當演講題目有爭議時,更應該這樣做。

另外要注意的是,法官、運動員、商業人士、警官、醫生、會計師等都是專家。如果你不認識某個特定領域的任何人,看看是否可以通過同事或朋友介紹結識一位相關人士。如果無法建立這種聯係,隨時留意報紙上提到的人物。如果他們曾經接受過采訪,那麼可能也願意再回答一些其他問題。

除了請教身邊的人以外,還可以采訪一些相關領域的專家。

2. 采訪的技巧

采訪是獲得材料的重要手段。不要慌慌張張、毫無準備地采訪別人。分析一下你的采訪對象,想一想他或她該如何最大限度地為你的研究提供幫助。如果麵談的對象曾經就你所要談論的問題寫過文章或有專著出版,先把這些資料讀一讀。你應該事先設計一係列具體而明確的問題,這樣就不會浪費寶貴的麵談時間,否則隻能得到一些在百科全書中也可以查到的內容。你要準備一些沒有確定答案的問題,而不是做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問題,或者隻需簡單地進行事實確認。另外,不要含糊其辭,讓對方不知該從何說起。

采訪時先用幾分鍾時間融洽氣氛,建立進行采訪的背景。介紹自己的身份,解釋你為什麼需要了解這些情況,以及你已經得到哪些信息。同時,再次說明你預計采訪將占用多長時間。這些內容也許是再次提起你打過的電話或寫過的信。如果你希望把采訪過程錄下來,首先應該征求被采訪者同意,但是要準備記錄紙和筆,以防錄音失敗。不管怎麼說,即使你確實把采訪過程錄了下來也應該記錄采訪內容。筆記可以幫助你讓采訪始終沿著所設計好的、有待澄清的問題前進。在重新聽錄音內容時,書麵記錄還可以幫助你把握重點。

開始提問時,一定要把大部分時間留給專家發言。不要打斷、表示異議或魯莽地提出自己的看法。用話語和身體語言鼓勵專家繼續說下去:點頭、微笑、表示興趣。要留意自己的姿勢和麵部表情,用謙和的評價鼓勵對方,比如“我明白了”、“非常有趣”、“那麼後來怎麼樣?”

為采訪結束留出一定的空餘時間。尊重接受采訪者的時間,如果時間快到了,要主動停止發問——即使你隻得到了一半問題的答複。總結自己的采訪角度:通常請被采訪者進行總結性發言會獲益頗多。有些情況下你可以這樣問,“您希望我提出哪些問題而我沒有提到?”當然,最後要對他或她表示感謝。

準備屬於自己的素材

這裏強調一個“自己的”,雖然念一本書也是一種準備,但並不是最好的方法。從書上找材料,是會有幫助的,但假如一個人僅想從書本上得到一大堆現成的材料,立刻據為己有而講給別人聽,難以獲得聽眾熱烈的掌聲。

下麵是演講大師卡耐基講述的一個故事。

多年以前我為銀行界開辦了一個公開演講班。這個班是在每星期五晚上五點至七點上課。某星期五下午某銀行的羅先生一看表發覺已經四點半了,可是他還沒準備講什麼。他走出了辦公室,就在報攤上買了一本雜誌,在去演講班的途中,他挑選了一篇題目為《你隻有十年的成功時間》的文章閱讀。他閱讀的目的隻是為了在班上輪到他講時,他能說點什麼,而不至於冷場。

上課一小時後,他站起來試著很有興趣、很有說服力地敘說那篇文章的內容。然而他並未消化融會掉那些內容,因而那些內容並未真正成為他自己的東西,隻是膚淺的記憶而已,講出來也就缺乏激情,聽眾當然難以有較深印象。他提到的隻是那篇文章的作者說這說那,但很少有羅先生自己的看法。於是我對他說:“羅先生,我們真正感興趣的不是這篇文章作者怎麼說,而是你和你的意見,告訴我們你本人有什麼可說的,如果現在沒有,就將這同樣的題目留做下星期講。你可將這篇文章再讀一遍,並問自己是否和這位作者意見相同,相同的話就用你自己的經驗證明他的見解。假如不同,就講出何處不同與為何不同,這樣講出來才能吸引人,才能使人印象深刻。”

羅先生接受此建議,重讀那篇文章之後,發覺他與原作者的意見完全不相同,於是他反複思考、發揮、整理自己的意見。在下一個星期羅先生站起來又講這個題目時,講的就是他自己的材料,是從他自己“礦源裏”挖掘出來的“礦石”,因而真實感人,使這次演講非常成功。

這就是準備,隻有自己真實的經驗並加上深思的演講才會成功。

選擇精煉的演講材料

演講材料選擇的大致範圍確定以後,還要注意選擇精煉的演講材料。除了選材要真實、準確,一般來講,選擇精練材料還要遵循一定的標準:選材要緊緊圍繞主題,選擇新穎的、典型的材料,所選材料最好還要有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