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儀表服飾:塑造深刻的第一印象(1 / 3)

風度、禮儀

風度並不是指人的某一動作,而是指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與交往中逐漸形成的具有特色的舉止和姿態。這種舉止和姿態是由反映人的思想、品德、性格、氣質等內在因素的動作構成的,而身姿正是聽眾評判演講整體效果的重要指標。優美的身姿能成為表達內容、情感,調動聽眾情緒的有力手段,最能表現出演講者的風度。

身姿是人的自然形體在空間的形象顯現。它由頭部、身軀及雙腿三部分動作構成。頭部的傾斜度及活動狀態,身軀的前傾後仰及移動情況,雙腳的擺設姿勢等均可以表達出各種感情的變化。優美的身姿給人以穩健、莊重、朝氣蓬勃的印象。而不美的身姿給人以輕浮、怠倦、頹唐疏懶之感,影響演講者在聽眾心目中的主體形象。

走上講台時,演講者應邁步適度,步伐均勻,頭正,眼睛平視,口微閉,雙臂自然擺動,步態和表情應體現出莊重大方、從容自信、親切熱情,整個體形端莊有力;切忌低頭彎腰,忸怩局促或將手插在衣袋中,左搖右晃。

一般來講,演講宜站著講,這樣既是對聽眾禮貌的一種表現,也能給聽眾一個完整的形象,充分展示出演講者的神情、儀表、姿態。站的位置宜在台前中間,既便於觀察全場,也利於聽眾從各自的角度看到演講者的姿態。

站姿要自然和諧、端正、莊重,不可忸怩做作;要挺胸收腹,給人一種穩定感,切不可斜肩、偏頭、曲頸。腳的站法可一腳在前,一腳稍後成45°角,重心在前,體微前傾,給人以昂揚向上的感覺。亦可兩腳自然平立,顯得精神抖擻。

必要時,可稍稍走動,不僅可使身姿顯得生動活潑,而且能表達出不同的思想感情。向前表肯定、進取、希望等;後退表否定、猶豫、退讓等。左右走動,能活躍氣氛。但走動不可過於頻繁,否則會喧賓奪主,破壞演講者的整體形象。

風度與氣質的關係也非常密切。所謂氣質,是指人所固有的比較穩定的個性特征。它也是在人的情感、認識活動和言語行動中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動態特征。氣質影響活動進行的速度,影響活動的性質。不同氣質具有不同的動力特征。

多血質的人熱情豪放,靈活敏捷,但易於精力分散,朝三暮四;膽汁質的人急功好義,勇敢頑強,但容易粗野暴躁,盲目冒險。這兩種氣質的人在演講過程中,常常給人熾熱、激昂、剛強、愉悅、開朗的印象,語言明快,鏗鏘有力,舉止活潑,表情豐富,身姿手勢靈活。

這兩種氣質的人主動性、攻擊性和感染力較強,適合於輕快型、高揚型和急促型的演講。但他們往往急躁、粗暴,甚至傲慢無禮,易於輕舉妄動,失去理智。有這類氣質的人,應加強自我涵養,努力使自己做到穩健、莊重,從容不迫,內柔外剛。

黏液質的人嚴謹細微,堅韌不拔,但常常瞻前顧後;抑鬱質的人情感深刻,細致敏銳,但常常多愁善感,神經過敏。這兩種氣質的人,在演講時,感情活動比較沉穩、質樸,語言嚴謹、委婉、徐緩,神情嚴肅、堅毅,但比較遲鈍,缺少靈活性,適合於持重型、低抑型演講。在演講中應該盡量做到精神煥發,不卑不亢,以柔克剛,舉止瀟灑。

上述氣質特征是就一般而言的,具體到個人又不盡相同。總之演講者要善於分析自己的氣質特征,發揚優點,克服缺點,掌握和支配自己的氣質,使自己的舉止風度具有熱情、大方、穩重、謙和、誠懇的特點。

禮儀是在人類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並為大家共同承認和遵守的表示友情的方式或儀式。它是曆史發展的產物,具有一定程度的階級性。不同時代,不同階級,不同國度,表示禮節的方式和對禮節的具體要求都不一樣。例如,以鞠躬代替跪拜,以握手取代作揖打拱,都體現了現代文明的特點。演講者從步入會場、登台演講,到演講結束離開會場,都應該注意體態風度,講究禮儀。

步入會場時,演講者要態度謙和,步子穩健,瀟灑自如,麵帶微笑。切忌左顧右盼或裝腔作勢,否則就有輕佻和傲慢之嫌;也不宜忸怩畏縮,以免有失身份。在就座之前,應與陪同者稍事相讓,方可落座,但不宜過多推讓。入座時聲音要輕,要坐正坐穩,身體不宜後傾或斜躺,不宜前探後望,也不宜玩弄手指、衣角等。當主持人介紹演講者時,演講者應自然起立,向聽眾鼓掌或點頭表示感激之意,切不可穩坐不動或僅僅欠一下身子。正式登台演講時,先向主持人點頭致謝,然後從容穩健地走上講台,鄭重、恭敬、誠懇地向聽眾敬禮,並且目光環視全場,表示光顧和招呼,然後開始演講。